良肢位的摆放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良肢位的摆放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

张宏霞王敏

宁夏银川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良肢位的摆放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10到2013年10月中收治的中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为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使用良肢位摆放,经过2个月后对比两组的运动功能分级、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发生关节挛缩的人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运动功能分级、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发生关节挛缩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恢复期患者采用良肢位摆放的康复护理能够给有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发生关节挛缩,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良肢位摆放;中风;康复护理

中风在我国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急、发病凶的特点,致残率比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关节挛缩属于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中风患者的一般以上,如果没有给予有效治疗,严重时候使患者终生残疾[1]。我院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给予良肢位摆放在预防发生关节挛缩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主要观察分析良肢位的摆放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对我院收治的120例中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主要为我院在2011年10到2013年10月中收治的中风患者120例,采用CT检查确诊。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为60例。治疗组中,35例为男性,25例为女性;年龄为54.3~81.2岁,平均为(60.1±4.5)岁;病程为1.5~20.6天,平均为(12.4±2.7)天;18例为脑出血,42例为脑梗死;运动功能分级:39例为I~II级,13例为III~IV级,9例为V~VI级;Barthel指数为(32.5±7.5)分。对照组中,36例为男性,24例为女性;年龄为53.8~80.5岁,平均为(60.5±3.7)岁;病程为1.2~21.5天,平均为(13.5±1.9)天;16例为脑出血,44例为脑梗死;运动功能分级:36例为I~II级,14例为III~IV级,10例为V~VI级;Barthel指数为(33.6±6.4)分。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治疗:给予急性期抢救,将自由基清除,促进脑细胞代谢等,等生命体征稳定后采取康复训练。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而对于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给予良肢位摆放。(1)仰卧位:将枕头置于患者头下,使上部劲椎呈屈曲,而胸椎不屈曲,在患肢关节下放置软垫,肘部伸直,前臂旋后,手指伸直,在臀部下放置软垫或者枕头,是患肢侧盆骨向前,膝关节下放置软垫,保持屈曲。(2)患侧卧位:患侧在下方,使上肢前伸,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直,患肢下肢屈曲,健肢髋和膝关节屈曲,身体稍向后旋转,将枕头放置背后支撑。(3)健侧卧位:患侧位于上方,患侧的上肢伸直,肩关节屈曲大约成直角,将一软垫或者枕头放置肩关节下,下肢的髋和膝关节程屈曲,而健侧的髋和膝关节轻微屈曲,躯干放松,将枕头放置身后起支撑作用,治疗时间为2个月。

1.3评定标准

患者经治疗后,利用运动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对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利用Ashwo-voh量表对防止关节挛缩的情况进行评定,其中有效表示进展1级以上,无效表示无进展或者后退,统计出发生关节挛缩的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主要采用SPSS14统计学软件,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利用χ2检验,P<0.05表示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Barthel指数和运动功能对比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为(72.4±8.7),而对照组分值为(38.5±8.9),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运动功能分级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两组关节挛缩情况对比

治疗后,治疗组有13例患者发生关节挛缩,而对照组有36例患者发生关节挛缩,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导致中风患者发生关节挛缩的原因是核上神经元损伤后导致肌张力增高。中风患者发生关节挛缩对后期的康复训练带来不良影响,在临床上是患者康复的最大阻碍。对中风患者早期采用良肢位摆放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关节挛缩的发生率,主要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2]。神经元属于不可再生细胞,但是当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后,神经系统以及突触结构可以产生适应性的改变,如果损伤到神经系统,中枢感觉运动皮层内的突触结构和神经回路会出现一定的改变来适应损伤后的变化。但是可塑性有到一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机体神经组织对刺激的反应更加敏感,变化性更强,而在关键期之后,神经组织的改变程度较低。因此在中风患者的早期给予良肢位摆放护理干预,能够在关键时期使神经组织发生改变,降低关节挛缩的发生率。所谓的良肢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利于治疗的临时体位。因此当患者度过生命危险期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肢进行随时调整,及时发现阵挛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3]。

本试验中,给予良肢位摆放护理的治疗组经过2个月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显著好于对照,且发生关节挛缩的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于中风恢复期患者给予良肢位摆放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关节挛缩发生率,提高恢复质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扭珍,程艳华.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0,8(5C):1387-1389.

[2]梁娟.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5B):2119.

[3]周健.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9):114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