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什邡青少年心理重建研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地震灾后什邡青少年心理重建研究分析

陈郑宇1,2刘毅(通讯作者)2

陈郑宇1,2刘毅(通讯作者)2

(1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2007级MPH在读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41)

(2什邡市人民医院四川什邡618400;3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0-0415-02

【摘要】目的探讨地震灾后心理重建对什邡青少年心理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什邡某中学初中二年级23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该市2008年运用相同问卷调查的98名学生所采集的结果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震后4年什邡青少年PTSD症状轻度和中重度异常的人数低于地震近期(P<0.05),20个比较条目中除了条目6(烦躁不安)和14(易激惹,好发脾气)的平均分值高于地震近期,其余18个条目震后4年的平均分值均低于地震近期,9个条目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地震灾后青少年心理问题恢复良好,针对地震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焦虑情绪普遍存在,所以仍需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疏导。

【关键词】地震青少年心理重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本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受灾居民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创。而突发灾难事件对青少年影响是最大的,由于青少年尚处于生长发育期,身心远未成熟,心理伤害短期内难以恢复,甚至会在心灵上留下永久的伤痕,因而有必要对其心理健康加以干预,并对灾区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影响进行长期随访检测。什邡市是国务院核定的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之一,我们对该市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中、长期的跟踪调查,旨在了解灾后4年的心理行为变化,对灾后较长时间范围内的心理援助和重建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灾后早期调查时间为2008年7月~9月,对重灾区什邡市内不同学校的小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年龄在9岁~11岁,共98名。其中男性61人,女性37人,男女比例为1.64:1,发出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合格率为81.66%。灾后远期调查时间为2012年8月~10月,由于参与早期问卷调查的小学生在4年后升入不同的中学,遂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什邡市一所中学初中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年龄13~15岁,共236名。其中男性121人,女性115人,男女比例为1.05:1,发出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合格率为98.33%。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以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为蓝本,考虑到青少年理解程度和配合度,精简其24个条目为20个条目,并重新组织了部分语言,结构上划分成为对创伤事件的主观评定(条目1)、反复重现体验(条目2~7)、回避症状(条目8~13),警觉性增高(条目14~18)和社会功能受损(条目19~20)5个部分的调查问卷。每个条目根据创伤事件发生后的心理感受分从没有影响到很重分为1~5级评定,每个条目分别计为1,2,3,4,5分,累积20个条目得分为PTSD-SS总分,得分越高应激障碍越重[1]。轻度和中重度异常的参考划界值分别为50分和60分[2]。两次问卷调查的20个条目不变,另增设了6个问题。

1.2调查方法在调查之前对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指导用语。调查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要求调查对象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调查过程中对调查对象提问的问题只做中性解释。当场回收问卷,检查漏答情况,当场补填。

1.2.3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使用秩和检验,P<0.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此次调查了236名中学生,其中男生121人,女生115人,在地震中受伤的有7人,地震造成家中房屋倒塌的有35人,地震时家中有亲人去世或者亲人严重受伤有28人,地震后搬进新居的有85人,自认地震给心理方面造成很大伤害的有15人。

2.1灾后青少年创伤应激障碍恢复总体情况

理论上PTSD-SS总分,最高分是120分,最低分是24分。按PTSD-SS量表50分以下视为无异常、50~59分为轻度异常、60分以上为中重度异常的标准,将学生进行划分为三组[2],见表1。在调查问卷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地震后两个月98名学生总的平均分值为39.55分,震后4年236名学生总的平均分值为28.79分。震后4年什邡青少年PTSD症状轻度和中重度异常的人数低于地震近期(P<0.05)。

表1PTSD症状人数统计

2.2灾后儿童创伤应激障碍恢复分项情况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灾后儿童创伤应激障碍恢复性别比较

地震后2个月,调查显示女生的平均总分值为39.48分,男生为31.39分,女生的抑郁、焦虑情绪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检出率较高于男生,并且得分值也高于男生,而震后4年,女生平均分值为29.86分,男生为28.76分,男女生平均分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青少年处在成长期,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果父母突然死亡或重伤,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导致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这种状况往往较成年人更严重和更持久,甚至有的青少年在远期仍有自杀的倾向[3]。因而,青少年为灾后心理重建应重点关注的对象,早期心理干预是有效途径之一。什邡地区青少年大多数于地震后两周陆续复课,一复课即开始心理辅导,地震后各个学校均开展了心理课程,平均每周1~2个课时,这为灾后心理重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发现,在问卷调查中,回答与灾害相关的9个条目的平均分值较4年前有明显降低,除条目6和14,其余各条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随着地震时间的推移,灾后4年什邡青少年有了明显的减缓趋势,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恢复良好。一方面与青少年自身的心理调节有关,另一方面社会支持起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学校和家庭最为关键。灾后心理重建离不开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来自家庭、学校、社区、志愿群体等。在社会支持干预系统中,家庭对青少年的创伤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4]。学校是促使创伤青少年身心康复,将症状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合适环境,同时又是PTSD及其症状很容易出现的场所,青少年是一个处在学习期的年龄阶段,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平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讲地震常识,讨论灾难事件以及讲述地震中很多乐观坚强的案例等有助于青少年心理的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在经受灾害时受到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上均高于男生。女生的抑郁、焦虑情绪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检出率较高于男生,并且得分值也高于男生,这与温圆圆[5]调查的结果一致。而震后4年,女生平均分值为29.86分,男生为28.76分,男女生平均分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青少年自身心理的调整,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大力支持有关。

本研究还发现,在问卷调查中回答情绪烦躁不安和好发脾气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比起4年前平均分值还有所增高,这说明,焦虑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是青少年常见的负性情绪[5],可能与处于青春期的个性心理特征、来自学业的压力、家庭因素等有关。缓解焦虑情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体育锻炼,体育运动能使人产生愉悦,激发人内心的潜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恢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6]。目前很多机构组织的拓展训练不仅锻炼了体能,通过相互协作使团队精神得到了升华,从而缓解了焦虑情绪。建议适时组织让学生参加此类拓展训练。另外家庭的和谐,父母良好的教育方式,课外多阅读开拓视野书籍,学校里开展定期的心理辅导都是让青少年焦虑情绪得到很好缓解的方法。

总之,通过医疗、教育、公共卫生人员等人员的共同努力,针对灾后什邡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我们调查的方法较单一,样本量较小,调查的对象较局限,缺乏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和具体细致的定量分析,加之缺乏对受灾的残疾青少年、辍学青少年、流浪青少年以及失业青少年等独特群体的特别关注[7]。所得到的结论尚需要大样本、多中心、深度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予以支持。目前我国灾后心理重建仍属于探索前进的阶段,可以积极借鉴国外有着丰富心理重建的经验,把心理卫生的服务纳入整个体系。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必须总结经验,进一步摸清和了解地震重灾县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建立干预人群的心理健康档案,并且分类管理,注意对的患者进行定期的回访,特别是严重程度较高的患者,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地震灾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和比较地震灾区与全省其他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搞好灾区心理援助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地震重灾县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研究活动。

参考文献

[1]刘贤臣,马登岱,刘连启,等.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的编制和信度效度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2):93-96.

[2]范一鸣,孙源泉,官瑞莹,等.异地复学震区中小学生PTSD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心理科学进展,2009,3:527-531.

[3]马奔.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与重建:以汶川大地震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8,5.

[4]扶长青.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3:4-6.

[5]温圆圆,张建新,刘德辉,等.汶川震后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预防医学情报杂志[J].2008,24(11):853-854.

[6]王苏辉.体育干预对地震后中学生心理重建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1:60-61.

[7]刘斌志.汶川地震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研究综述[J].青年探索,2011,2: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