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状况与评定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3

浅谈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状况与评定方法

徐伟

徐伟XUWei;张晓ZHANGXiao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014010)

(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aotou014010,China)

摘要:本文在生态城市的基础上阐释了绿色生态城区的内涵,介绍目前国内外绿色城区发展状况特点,构建绿色生态城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日后建立评价体系奠定基础。最后,对如何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提出几点建议。

Abstract:Basedoneco-city,thispaperexplainedtheconnotationofgreenecologicalcitydistrict,andintroducedthedevelopingofgreencitydistrictathomeandabroad,builtevaluationindexsystemofgreenecologicalcitydistrict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whichlaysthefoundationforthefutureestablishmentofevaluationsystem.Finally,suggestionsonhowtobuildgreenecologicalcitydistrictwereproposed.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Keywords:greenecologicalcitydistrict;sustainabledevelopment;evaluationindexsystem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008-02

引言

过去20年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全国雾霾天气偏多,北方部地区陷入严重并持续数日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近几年,绿色概念作为一个新领域,其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多,逐渐被大家所推崇。因而,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绿色生态城区促进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今后城市发展的关键和方向。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分解成不同的阶段,从生态小区到生态城区再到生态城市。其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集中反映出生态环境建设在发达城市中的重要作用[1]。因此,它的发展必须站在整个生态城市目标的高度,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1绿色生态城区的内涵

1.1绿色生态城区的内涵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具体定义绿色生态城区。笔者认为生态城区不仅仅要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它还应该包括合理的空间布局、完善的基础生活设施、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相统一、安全舒适的生活以及生态良性循环等。

生态城区被称为人类社会发展到先进阶段的产物[2],是从生态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的内涵[3][4]:

从城市规划角度,生态城区是在生活空间上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注重生态建筑的建设,是融入自然环境的城市化区域和城乡复合体。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生态城区是连接生态城市和生态小区的纽带,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依托。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生态城区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建立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节约开发和循环利用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生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保护自然生态的价值和社会文化的价值。这里的生态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蕴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综合概念。

从生态哲学角度,生态城区的实质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即天-地-生-人动态合一,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选择均衡。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生态城区是长远发展的模式,不仅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1.2绿色生态城区研究的背景

1.2.1生态城区市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工业迅速发展造成欧洲城市环境问题。生态城市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巴黎在1952年开始的改建体现了最初的生态规划思想[2]。1984年原苏联生态学家杨诺斯基最早提出人类理想的生活城市应该是生态城市[3][4]。人们可以自由地充分发挥创造力,利用自然条件,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有节制地改造自然,创造出一种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循环稳定健康。资源和信息最优化利用的生活环境。生态城市一经提出,在世界上广泛发展。例如丹麦的城市通过对垃圾的回收利用,进行区域供热。德国弗莱堡由于太阳能研究,已经成为著名的“太阳能城市”。日本富山市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成功尝试。沙漠城市阿联酋迪拜市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建立循环发展模式,加大对海水淡化和污水净化的努力。此外,日本、美国、英国等都制定了生态城市建设计划。

1.2.2生态城区在国内的产生与发展状况生态型城市思想萌芽最早产生于中国[5]。我国古代的风水思想就提倡“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它是最早产生的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思想。城市生态的研究和实践比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马世骏教授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的理论”[6]。1995年,开展生态示范区的试点工作,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2002年,我国开始进行生态省、市、县的建设[8]。当年8月产生的《深圳宣言》表明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2012年4月27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财建[2012]167号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将对绿色建筑进行财政补贴,同时指出,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截止到2013年2月我国共有8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区。广州、上海、天津、昆明等城市都先后提出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2绿色生态城区的界定

2.1绿色生态城区的特点生态城区具有和谐性、可持续性、区域性和高效性四个特点。

①和谐性。主要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自身富有生机与活力,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7]。

②可持续性。重点是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尊重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4]。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生命质量的提高,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③区域性。城区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建设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区。

④高效性。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废弃物循环再生。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9]。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利用土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

2.2评定绿色生态城区选取的指标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起到一个承上启下和过渡作用,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和小区的发展[8]。

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指标的类型,定为层次结构比较合理。表2是主要参考我国生态市、生态县的建设指标,用定性的方法确定而来的指标。共5个方面,25个指标。

目前学术界尚没有统一认可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标准[10]。生态城区更是没有,本文不做讨论。

2.3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方法①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民绿色生态意识。通过深入宣传绿色生态城区在全社会形成浓郁氛围,提高全民绿化意识、生态意识和参与意识,牢固生态文明理念。着力强化环保工作,动员全民建设绿色城区,美化生活环境,制止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②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绿色施工,同时大力建设绿色建筑,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区。实行绿色施工,扩大使用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提高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等行动节能减碳,节约能源。③政府部门政策引导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大力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支撑体系,实施新型产业、龙头项目的发展战略,如秸秆利用、污水处理、污泥再利用等项目的引进,建设与投产。大力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创建更多的省市级的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生态示范户。以无公害蔬菜、生态茶园为龙头,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④鼓励学者专家及技术人才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软件。通过软件模型模拟建设生态城区,对生态城市、城区进行可视化操作,指导当前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费用。

3结论

作为绿色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必会对其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对绿色生态城市研究较集中,而绿色生态城区研究比较薄弱。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杜璐.生态城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2]张小红.面向生态城区的环境功能区划研究[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3]周海燕,周国华.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及案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1):34-38.

[4]张坤民,文宗国,杜斌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

[5]陈天鹏,生态城市建设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6]午建民.内蒙古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2):208-213.

[7]彭刚,王旭辉.论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J].建筑科学,2008(13):84.

[8]杨小波,吴庆书等.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11.

[9]赵树明.宜居生态型海滨新城区指标体系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城区为例[J].规划广角,2008,24(1):95-98.

[10]马光红,张志刚.绿色生态住区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07,23(0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