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家养老模式”探索老旧居住小区无障碍改造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基于“居家养老模式”探索老旧居住小区无障碍改造策略

张雷

烟台市牟平区物业服务中心山东烟台264100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城市建设在不断的加快,与此同时,在我国城市中存在很多的老旧小区,我国90年代以前的老旧小区存在居住环境差、植被覆盖率低、公共活动场地少和无障碍设施匮乏等问题,难以满足现在老年人健康宜居和便利出行的需求。文章基于“居家养老模式”分析我国老旧小区适老化设施现状,研究日本典型居住小区的无障碍改造策略,包括入口空间、电梯加建、楼梯扶手栏杆等细节设计,为我国老旧居住建筑无障碍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旧居住小区;无障碍改造;设计策略

引言

我国已进人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阶段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有2亿3000万人,且未来老年人口年增长率为一千万,预计2050年,每三人中有一人是60岁的老人。以从1950到2050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预测,到2050年,即将成为我国老龄人口的高峰,高龄老人的比例也会不断上升。此前,绝大多数老年人所居住的住宅是按照中青年人群的需求设计的,并未考虑到老年人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日常起居。按照这种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城市住宅的适老性设计及改造是非常必要的。现如今,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还住在上世纪建设的老旧小区中,当时的设计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过于陈旧的设施及环境为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及出行带来了困难与不便,因此住在里面的老年人并未感到舒适与方便。因此,对老旧小区老年人住宅的适老化改造之一一无障碍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对现有和即将建设的地产的规划设计也尤为重要。

1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需求

1)基于老年人生理特点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发生的变化对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让老人更好的适应身体的变化,对其居住环境的适老化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为保证其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安全性与便捷性,应从分析老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开始,有针对的进行适老化设计。2)应对老人失落感与自卑感,增强居住环境归属感归属感是指老年人作为社会和群体的一员,融入群体和社会的心理感受。处于退休、失业的转折期间,老人的归属感会降低,在居住小区中为老人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找到适合自己角色的功能空间异常重要,在小区中营造供老人团聚的公共空间,发挥老人兴趣特长,如舞蹈、练剑、太极等,在群体组织中得到认可与鼓励;配备老年人大学或老人教学设施,提供老人教授书法课、美术课等空间,同时可以创办适合于老人的各类课程以供老人学习,在其中发挥余热,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在家中,创造交流空间,在餐厅、客厅流出会客区与接待区,供老人们与亲戚朋友聊天交流。再者,有的老人爱挑战,可以提供老人创业的机会,如可租售给老年人社区中的小卖部、水果摊、零售店使其为社会与家庭做出贡献。总之,鼓励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与成就可以增强老人的归属感。等感3)基于老年人行为特点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户外空间面对的是所有人群,应当尽量满足大部分老人的活动需求,因此空间类型也应当更加丰富。(1)私密的的活动空间利用植物、构筑物围合营造小空间,相对私密、安静,供给老人晒太阳、闲坐,也可供两三个老人坐在一起闲谈的空间。(2)半开放的活动空间针对老人聚集性活动的行为特征,为其预留半围合形式的相对开放的空间,配备棋牌桌、休闲座椅等设施,满足老人聚集性需求。(3)开放的活动空间.

2“居家养老模式”探索老旧居住小区无障碍改造策略

2.1公共空间无障碍改造建议

老年人日常通行的公共空间主要为楼道和小区公共活动空间。老旧小区单元出人口与室外地面有台阶,因此,可将单元出人口与室外地面之间增设防滑坡道;在楼道中增设连续的光源,提高楼道内的夜间可视度;走廊两侧及楼梯应增设适当高度的连续扶手等。在安装电梯不现实的情况下,可安装接力式楼道电梯,沿着楼梯墙边装,体验如自动扶梯一般,成本低且安装时间短(一周不到),给住在楼层高的老年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老旧小区公共活动空间要尽量避免垂直高差,设置连续性的风雨连廊,路面不平坦的地方增设扶手,公共活动空间利用显眼的图形标志等为老年人指路。

2.2适老化改造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实行的居住区适老化改造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项目推进速度慢、改造成果不尽人意、改造资金利用率低等等问题,例如,在国家推行的适老化改造落实后,往往出现每个老人家改项目相同的状况,均为安装扶手、闪光门铃等,而许多健康老人无需使用扶手或扶手安装的位置错误,更少会有老人使用闪光门铃,常会反应安装的多余。2.3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适老化改造设计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每年老人因滑倒、磕碰、绊倒等发生的伤害比率极高,因此,对既有居住环境的危险性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老人发生危险。例如,卫生间、厨房是老人在宅伤害发生率最高的两个区域,在许多老旧住宅中卫生间、厨房存在微小高差或高台阶,而2-3cm的高差极易绊倒老人,存在安全隐患,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又如大部分既有居住小区停车空间不足,导致人行空间被占,老人需行走在车行道上,人车混流,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适老化改造时,应当首先保证老人日常生活的安全性。

2.4套内空间无障碍改造建议

套内空间主要包括起居室、卧室、厨房、餐厅和卫生间等,因此这些空间的无障碍改造是重中之重。从整体上看,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以及易发生危情的特征,而老旧小区的套内空间一般都以墙体相隔,因此,将厨房、餐厅、起居室的隔墙打开,尽量减少老年人开关门的频率,将三者融合,实现“空间一体化”和集约化,增强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能够使在其中生活的老年人更好的交流和传达信息,也便于其行动。

2.5规划布局

1)调整出入口位置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许多既有居住小区的周边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铁口、公交站等公共交通的位置变化影响着主要的人流方向。通过调整出入口位置或增加出入口数量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因此,在临近地铁口、公交站的位置增添出入口,改变人车流线,方便居民出行,而不常用的出入口可以缩小其规模。2)拆除废弃建筑,增设公共活动空间许多居住小区中,常常会出现占用公共绿地私搭乱建的情况,也会存在闲置破旧的公共设施,拆除这一类建筑,可以既增加建筑的日照和通风条件,同时也使老年人活动了更多的交往活动空间和公共绿地。拆除建筑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损失,如增加住宅层数、沿街增建商业等措施回笼改造资金。(3)调整功能布局,完善配套设施为满足居家养老需求,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小区中加建养老骚站、托老所等配套设施,利用闲置用地,宅间用地,整合小区布局,营造安全、便捷的居住小区环境。

结语

在老龄化社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为构建健康宜居的养老环境,2016年国务院颁布我国第一个老年宜居环境指导性文件《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提升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增强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建设老年宜居环境的内容和目标。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全面推进医养结合,推动老旧住宅适老化改造与新建住宅适老化设计,打造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居家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贾海发,邵磊,张雅敬.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住宅区无障碍设施评价体系构建[J].住区,2018(06):51-55.

[2]周一凡.成都80-90年代多层住宅适老化改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