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现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石兆春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日益发展,人们对跨文化教育的了解也越来越深。本文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现状的分析,对现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对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完善以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课程;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重点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教材使用

根据黑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金露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数据统计可知,调查中约有30%的高校有固定教材,但教材种类繁多,内容多以跨文化交际理论和知识的介绍为主;约52%的高校为借鉴多本教材及书目自编授课讲义;另有18%的高校无固定教材和讲义,在课堂教学期间共同研读多本跨文化相关的书籍。除此之外,调查中还发现约有46%的高校所使用的教学材料以理论性为主,39%的高校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同时兼顾了理论和实践,并且有些内容还过于陈旧,和实际运用联系不甚紧密,对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效果并不显著。

(二)教学安排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调查中97%的高校将该门课程开设在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学年,其中开设在上学期的约占40%,开设在下学期的比例比较高,约占57%,而第二学年主要以实践为主。在以每学期18周的正常授课情况下,约有61%的高校将该门课程设置为36课时,30%的高校将该门课程设置在54课时以及以上,其中较少高校将该门课程设置为18个课时。课堂容量定位为中班额(25-50人),约占调查总数的58%,大班额(50-100人)约占24%,小班额(5-25人)约占18%。

(三)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影像资料观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知识,提高学生从事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实践资源

实践资源主要有校内固有的跨文化交际资源以及外派实践资源,根据统计数据可知,国内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高校几乎全部开设有留学生汉语专业,很大程度上为中外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条件与机会。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都会将学生派遣到各个国家进行汉语教学实践及汉语推广工作,开启了外派实践资源的广阔平台。

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不断深入的开展,全球范围内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与日俱增。据官方数据显示,在2003年期间,在海外将近2000万人参与汉语学习;在2004年期间,人数达到2500万;在2005年期间,人数一跃达到3000万;在2007年统计时,人数已经高达4000万。2007年到2011年期间,人数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在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2012年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实现新发展,已建立400所孔子学院、500多家孔子课堂,注册学员65万人。

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跨文化交际障碍。因此,为了保障文化交流,减少文化隔阂,实现顺畅沟通,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顺应时代要求层出不穷,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资源,反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完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与时俱进的一手数据和资料,从而大大提升了理论基础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二)强化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

师资力量的强大是促进一个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培养和强化了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文化施教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建设质量和发展速度问题。

(三)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培养了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包容性以及对文化差异处理的灵活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能力。

(四)扩大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规模

随着汉语热的火爆进行以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不断减少,到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对汉语教师的师资力量要求不断增加,为培养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师人才,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扩大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规模,推动了汉语全球化的发展。

四、对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完善以及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展望

(一)扩展实践平台

1、中外学生同堂教学

将外国留学生教学与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同在一个课堂中共同完成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学习,互为彼此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一方面在和留学生零距离接触的同时,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的去感受文化震荡;另一反面,也可以解决留学生怕出现交际失误而回避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的矛盾心理。

2、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各大高校可以根据校内学生群体的不同交流喜好,尝试搭建校园内汉语专业留学生和本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网络平台。

(二)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

国家应组建一支由从事跨文化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材编写队伍,编写一本或多本适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教材应难易适中,兼顾理论和实践,选材新颖,案例生动,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科学设置课程比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在明确了跨文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之后,重新分配汉语、外语、文化等课程的比例,可以适度减少外语课程的比例,加大跨文化课程的比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授课模式,因材施教,深化学习内容改革,探索新颖的课堂活动形式。

(四)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展望

随着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跨文化交际障碍将不断减少,汉语全球化将带动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如果跨文化交际障碍减少,将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涌向中国,越来越多的师资力量涌向国外,文化碰撞激起的火花将推动汉语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金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H].黑龙江大学,2014.

[2]张晓红.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G].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2014.

作者简介:石兆春,女,拉祜族,云南临沧人,云南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