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疗效观察

徐敦文

徐敦文(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市中心医院眼科11620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0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9例,共56眼。本组患者均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和眼压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02共7眼,0.1~05共15眼,0.6以上共27眼,>1.0共7眼。术后患者眼压均达到正常范围。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手术安全,临床效果佳,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理想术式之一,值得临床运用。

【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

【中图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231-02

目前,超声乳化仪推广普及,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技术得到临床广泛应用,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也广泛应用。此术式安全,效果显著,患者满意,痛苦少。本院自引进应用超声乳化技术后,并渐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其疗效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0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9例,共56眼,此组患者均因青光眼为首诊入院。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推荐使用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同时符合白内障之诊断标准:瞳孔区见晶状体混浊,包括空泡,水裂,板层分离,轮辐状混浊,楔形混浊,核混浊及后囊下混浊等,不包括少数对视力无影响的混浊。在以上患者中,男例,女例,共56眼,年龄45-90岁,平均64.3岁,术前晶状体混浊程度不同,根据LOCSⅡ法分级晶状体核硬度,一级核眼,二级核眼,三级核眼。

1.2方法本组病例均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眼压控制在﹤35mmHg。手术方法术前2小时散瞳,本组病例均行球后麻醉,作以穹窿为基底,5mm×4mm球结膜瓣,止血,作4mm×3mm’,厚度为1/2巩膜厚度的矩形巩膜瓣,到透明角膜内1mm,在10点及3点时钟位用3.0mm穿刺刀作1.5mm辅助切口,缓慢释放前房水,粘弹剂适量注入前房用撕囊镊以5mm-6mm直径环形撕除囊膜,皮质及核之间水分离,超声乳化方式根据晶状体核硬度采用原位,分核及劈核乳化,并清除晶状体皮质,再次注入粘弹剂,囊袋内植入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于巩膜瓣下切除小梁组织1.5mm×2.0mm相应切口处作虹膜周边三角形切除,复位虹膜,10-0号丝线缝合巩膜瓣两角各一针,埋藏线结,缝合结膜瓣,经角膜辅助切口注入BBS液置换前房水,形成前房,并确定滤过泡形成。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术眼反应情况适当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眼液及活动瞳孔。

2、结果

2.1视力术后3个月视力<0.2者7眼,0.3-0.5者12眼,0.6-0.8者28眼,1.0以上者9眼。术后视力差与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及老年性视网膜病变有关。

2.2眼压术前平均眼压45.6mmHg,术后眼压平均13.4mmHg,所有患者眼压均<16.0mmHg。

2.3术后滤过泡情况多数形成弥漫扁平滤过泡。

2.4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24.5%,1-3天消退,严重的约1周;前房积血5.7%;晶体前渗出性膜26.3%,以上经治疗均治愈,后发障4.5%。

讨论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的普及及技术日臻娴熟,联合手术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一次手术治疗而得到解决,既控制眼压又恢复了视力。10mm人工晶体替换50mm人眼晶状体,术后前房中央及周边房角明显加深,解除晶状体因素,及瞳孔阻滞,部分房角增宽,房角粘连重新开放,有效控制青光眼的发病。

本组资料表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最佳治疗方法。其优点(1)降低眼压并平稳控制眼压。(2)减轻患者二次手术痛苦及经济负担。(3)提高患者视力。说明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葛坚,郭彦,刘奕志,林明楷,卓业鸿,程冰,陈秀琦.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初步临床观察.中华眼科杂志,2001;37:335—337

[2]张舒心,刘嘉.青光眼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4—235

[3]李秋华,熊毅彤,陈丹.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分析.实用眼科杂志,2000,1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