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3

关于我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探讨

057

(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163)

中图分类号:G62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057-02

摘要:学分制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学分制与竞争、兼容、开放、竞争、选择、自主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特点相吻合。因此,最初只在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慢慢也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扎根,并且得到了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的重视,实行的力度非常大,我校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确定了物流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来进行试验,经过几年来的实行与探索,发现学分制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年限的弹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学分制;职业教育;现状;不足及对策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的发展追其根源,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选课制于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1779年,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把选课制引入了威廉和玛丽学院。也有人认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学分制1872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之后逐步推广完善。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选课制蓬勃兴起遇到的新问题是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于是学分制应运而生。广义地讲,学分制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也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学分制也将在教育这块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学分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它参照学历教育所需要的年限,但不受学历教育年限的严格限制。(2)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这是实行学分制的精髓。(3)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可重修考试或另外选修课程并参加考试,直到考试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4)培养过程的指导性。学分制在学习管理上实行导师制,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方案的最优化。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010年6月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出席《首届中国天津职业教育国际论坛》时候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大家发展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重要方向和目标之一。

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技术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与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不一样的区别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培养具备现代企业和社会所需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未来的劳动者。它既是对基础教育所学内容的继续和深化,也是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进一步升入高一级学府深造进行铺垫。

近几年,在高中热、大学扩招、及用人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影响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为解决生源问题,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了招生制度,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基本上不设门槛,甚至可以称之为登记录取,改秋季招生为春秋两季招生甚至常年招生。由于对生源没有选择余地,使新生质量参差不齐且逐年下降,随之出现了学生管理困难,教学组织困难,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而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又急需能胜任一线工作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人才。面对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生存挑战和发展机遇的双重考验。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对各规格人才的需求,学分制与传统的学年制不同,它与竞争、兼容、开放、灵活、选择、自主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特点非常吻合。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的实施上也进行了很多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国家、省、市等都制定了实施学分制的相关政策、文件和要求,我校结合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专门成立了学分制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分制的实施计划,监督学分制的实施情况,另外制定了学分制的实施细则,还修订了《学分制手册》,使学生更加了解学分制环境应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使自己能够在学校提供的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茁壮成才。从我校近几年的学分制实施情况来看,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

一、以学分代替学年,选择专业更加灵活,适应市场需求

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甚至改变专业。例如我校原来有个二年级文秘专业的学生,后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文秘专业,觉得自己更加喜欢物流专业,后来在相关管理部门办理了转专业手续,调到了物流专业就读,并顺利拿到物流专业的毕业证走上工作岗位。由于实行学分制,该生在第一年所修的课程主要都是公共课,故其所修学分可以直接转换和互认,所以转专业后仍旧可以如期毕业,如果没有实行学分制的话,她就要跟下一个年级的学生就读,延后一年毕业了。所以只要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够某专业所要求的毕业学分就能够拿到毕业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增强学生的专业荣誉感,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成才。

二、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学出质量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而不像以往那样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须修读的课程,不管喜欢与否,从而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而实行学分制以后,增强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尽管目前中职类学校学生素质普遍偏低,但从近两年我校的全国性的文明风采比赛中屡获殊荣来看,这跟实行学分制,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学习和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是密不可分的。再拿我们学校的物流专业来说,开设两个专业方向,包括“物流营销模块”和“仓储实务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兴趣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培养爱专业、技能强的专业方向人才。

三、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解决贫困学生学费难题的解决

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学生必须在三年内修读完所有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在毕业前必须缴清三年所需缴交的学费,这对部分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是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适当延长修读的年限,例如是延长两年的修读时间,在五年的学习期间,学生可以按计划选择每学期要修读的学分,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进行学习,既不影响学生的毕业,又为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例如我们学校跟湖南贫困山区合办的眼镜专业湖南班就是一个模式,由于该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如果让学生全脱产在校学习,由家庭承担三年的学习、生活费用的话,压力非常大,但是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进行学习,边工作边学习,通过工作领取工资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四、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学生的就业

我们学校的物流专业是省重点专业,每年的招生数量均较大,招生数量大意味着毕业时该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大,这就给学生的就业推荐部门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因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提供大量的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不利于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实行学分制之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可以变得更加灵活,结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安排,学生可以在任意的时间段内外出实习,只要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够学分,就可以获得毕业证,这就可以避免了学生出去实习的时间过于集中,并且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学习”这种模式进行,以学习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掌握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每年我们学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非常抢手,因为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是没有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所没有的,所以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备受企业青睐。

五、借助计算机系统来进行学分管理,促进学生管理的信息化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只要修够相应的学分就能够取得毕业证书,针对这一特点,一些计算机公司专门开发了学分制管理系统,任课老师只需要在期末时在系统上提交成绩,系统就会根据成绩换算为学分,根据设定的毕业条件,系统就会筛选出那些学生可以如期毕业、那些学生需要延长学习时间、那些学生需要重修补考等一目了然,同时,学生的相关信息也都可以在网上平台进行管理和完善,班主任老师可以在网上提交评语、对学生进行考勤等等,在进行学生毕业验印时,只需按一下打印,就可以把学生的学籍卡打印出来,美观大方,而不需要想传统的那样用手工对成绩进行录入、填写评语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和信息化程度,这也是今后在实行学分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讨和完善的地方。

由于实行学分制,使用现代化的系统来进行管理,对学生的学籍管理也更加科学,例如有个02级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不小心丢失了毕业证,就业时需要回来学校开具相关证明,在没有使用学分制系统的时候,需要到档案室查阅存档资料,有时候需要老半天时间才能够翻阅出来,但是使用学分制系统之后,只需要在系统综合搜索就可以查阅该生的所有信息和学业成绩等资料,几分钟时间就能够核实并为学生开具证明,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从唯物主义的理论来分析,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学分制在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同时,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也衍生出或者说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使学分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劳动者。

(一)部分教师对学分制的理解不够,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价体制。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学校可以把选课的人数作为评价老师教学的标准,提高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带动教师队伍总体素质的提高。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部分老师开出的选修课选读的人很多,由于时间、场地等客观原因,不得不对部分学生的选读意愿进行调整;但也有部分老师开出的选修课选读的学生寥寥可数甚至是开不出选修课,但是在制度上却缺乏对他们的进行有效的奖惩,干得好的得不到激励,干得差的也没什么压力,所以在学分制条件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师进行培训,加深老师们的认识,增强老师们的竞争意识,使老师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也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制度营造干得好的有激情有活力,干得差的有压力的氛围,带动教师队伍总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例如学校有些物流老师是半路出家的,有的是丰富的教学经验,缺乏的是系统的专业的物流知识,所以通过学分制的实施,促进教师们的自我增值和自我提高,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打造物流专业的品牌多做贡献。

(二)学生对学分制理解的不够,重量不重质。

由于中职类学生是刚从初中过来,”学分”这个名词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所以很多学生对学分制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只知道在毕业的时候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关注的只是学分的”量”,而对学分的质——绩点,却没有很多的关注。从而导致很多学生都是60分万岁,因为60分就可以对应课程的学分,而忽视了评价学习效果的绩点的关注。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分制的宣传力度,加深学生对学分制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质”与”量”并重,在量够的同时要把质提上去,才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在物流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要提高对学生提出更好的要求,必须达到更高的标准才能拿到学分,就像考取驾照的理论考试必需高于九十分才算及格那样,让高要求培养出学生的高素质和高技能,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三)学分制的实施力度不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专业做大做强。

由于目前中职类学校采取的管理模式普遍都是每个教学班配备固定的教室,也就是每个班都有一个专用的课室,在该教学班毕业离校前,别的教学班都无法使用这个课室。所以在每个学年,我们学校的物流专业招生火爆,但又由于学校课室资源有限而不得不削减招生人数,但同时又要为招生规模不足而烦恼。其实在开学后,有的教学班是使用实验室上课的时候,他们原配用的课室却空着但别人却无法使用。其实在实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只要学校的图书资源(包括纸质和电子)、自习室足够多、宿舍能够配备相关设施设备,就可以不用每个班级配备固定的课室,学校就可以把有限的课室资源利用得更加充分,整合资源的使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定程度降低教育成本,同时有利于扩大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大专业的影响力。

(四)学生容易缺乏集体和专业荣誉感,给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实行学分制后,在理想的状态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有可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从而有可能造成原来的行政班级的概念逐渐被淡化,从而使学生的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被淡化,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靠自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为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缺乏专业专业氛围,不利于专业荣誉感的培养,不利于专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我校实行学分制以来,取得的可喜的成绩,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打造名牌专业树立学校的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这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层面的加强引导和学校层面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使学分制走得更远,更好地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百度词条——学分制;

【2】《我国学分制的由来及其发展研究》,张益新、杨红,《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卷第3期;

【3】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学分制手册》。

【4】《职业教育与学分制管理》,杨太生,《建设职业教育》,2007.9;

【5】《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探讨》,孟庆红,《职教研究》,2006年第3期;

【6】《职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祝庆国,《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