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徐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徐慧

徐慧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徐慧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教学,并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探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增强自身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等。”以下是本人在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阅读教学要突出“读”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阅”即是看,实际上是在用“心”读的过程。“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阅读教学实际上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围着教师转,不需要有自己的思维。如此被动地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感知―领悟--习得的过程。过去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领悟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领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出来的,而是靠朗读来体验的。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习得是学生学到了某种知识、方法、技能。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领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并用之于课外学习。

二、加强语言训练,体现阅读教学的本色

一般的阅读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而阅读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为这是由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决定的。其根本任务就是语言积累(字、词、句、篇)、语言感悟(读、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赏析和言语学用(词语运用、句式仿写、片断拓展、写法学用等等)。阅读教学是凭借文本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真谛在于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言语的深处”。语文老师要永远姓“语”,要“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因此,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就是学习作者在文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样式,应把学生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十分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体现阅读教学之本色。

三、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会飞的蒲公英》这类涉及自然中的植物等的教学内容,我会创设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又如我在教《快乐王子》一文时,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王子和燕子在高空中对话的情境,王子后面藏着一些词语,接着小燕子答应了王子的请求,巧妙地引出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有力的佐证。

四、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由课内到课外,拓宽阅读领域

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科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具有广阔的兼容性。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在,无时不有。所以教师应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阅读领域,以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把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可通过别的信息渠道去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也可组织学生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人物的特点,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还可带领学生去领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情风俗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狭窄的圈子里闭门造车,而应恢复自己的生动和精彩。

总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于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晓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五定”[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9).

[2]苏建芬.阅读教学要找准切入点[J].教育科研论坛,2009(10).

[3]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成功,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