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F-ET患者的SCL-90特点分析与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IVF-ET患者的SCL-90特点分析与治疗

唐向辉赵富鲜张琼芬邓春燕冯蕾

唐向辉赵富鲜张琼芬邓春燕冯蕾(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云南昆明650021)

【摘要】目的探讨在IVF-ET治疗过程中,应用心理治疗提高IVF-ET成功率。方法选取2013年2~8月在本院接受IV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例,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分,并对研究组患者在IVF-ET治疗前后给予心理治疗。结果研究组心理治疗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治疗前较低,前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对照组的显著低(P<0.01),研究组的妊娠率(47.22%)比对照组的(30.56%)明显提高(P<0.05)。结论心理治疗对IVF-ET疗效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IVF-ETSCL-90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024-0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当前解决广大不孕不育夫妇生育问题比较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1]。虽然IVF-ET技术近10年进展迅速,但提高患者临床怀孕率仍然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目前要面对的主要挑战。在接受IVF-ET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可能对提高受孕成功率有益。为了检验这一假设,我们对接受IVF-ET治疗并伴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了SCL-90特点分析与治疗,及观察其与IVF-ET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2月~8月到我院接受IVF-ET治疗的72例患者为对象,年龄在25~43岁间。分为研究组:IVF-ET治疗前后有心理干预,36例;对照组:IVF-ET治疗前后无心理干预,36例。2组年龄分别为(29.3±3.8)和(31.0±3.9)岁,不孕时间分别为(2.1±1.4)和(1.9±1.5)年。2组原发性不孕比例分别为60.7%和61.2%。统计分析显示,2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不孕时间及原发性不孕比例数等都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IFV-ET治疗2组在进入IFV-ET治疗后,均采用常规长方案处理。研究组在治疗前后同时经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未经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治疗。

1.2.2心理状态评定对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2]。该量表是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共有90个评定条目,测验九个因子(见表1)。量表各症状效度系数在0.77~0.99之间,定量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对研究组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评分。治疗后的评分时间为妊娠者在诊断妊娠时进行,未妊娠者在治疗完成3个月经周期时评分。

1.2.3治疗措施

1.2.3.1心理支持(1)鼓励并加强交流和沟通,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交流的对象包括医患之间,夫妻之间,亲朋好友之间及患者之间。(2)为患者及时准确地获取IVF-ET等背景知识提供服务。

1.2.3.2心理咨询和治疗在心理咨询师介入下,对患者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并进行定量评分,然后应用认知行为治疗(CBT)方法[3],对其做针对性心理治疗。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心理治疗前后2组SCL-90评分情况及国内常模比较

研究组心理治疗后的SCL-90评分与心理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在IVF-ET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表1心理干预前后2组SCL-90评分情况及国内常模比较(分,χ-±s)

因子国内常模[2](n=1338)心理干预(IVF-ET)前心理干预(IVF-ET)后研究组(n=36)对照组(n=36)研究组(n=36)对照组(n=36)躯体化1.37±0.481.44±0.171.42±0.151.18±0.10abc1.51±0.13强迫1.62±0.581.59±0.311.61±0.321.12±0.18dbe1.59±0.30人际关系1.65±0.512.52±0.222.50±0.221.65±0.29a2.46±0.24抑郁1.50±0.592.38±0.302.21±0.371.59±1.35db2.31±0.35焦虑1.39±0.432.29±0.272.29±0.281.57±0.23db2.31±0.29敌对1.48±0.562.20±0.502.19±0.511.59±0.33db2.24±0.48恐怖1.23±0.412.29±0.432.28±0.431.43±0.29db2.26±0.43偏执1.43±0.571.51±0.281.53±0.291.52±0.251.57±0.32精神病性1.29±0.421.83±0.441.88±0.451.85±0.40c1.92±0.41注:组内比较:aP<0.05,dP<0.01;组间比较:bP<0.01;与国内常模比较:cP<0.05,eP<0.01

2.22组妊娠情况比较

经χ2检验,2组间的妊娠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2)。

表22组妊娠情况比较[n(%)]

组别n妊娠研究组3617(47.22)*对照组3611(30.56)*注:*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女性不孕的原因可以有器质性、内分泌性、免疫性和心理因素等。对多数不孕症妇女而言,往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4]。研究发现,不孕症患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特别是不孕症妇女往往要面对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正常心理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易产生负性情绪等不良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导致生理机能紊乱,诱发躯体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病情,不利于对不孕症的治疗,使患者陷入恶性循环[5]。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对器质性病变的诊治重视较多,轻视了功能性疾病,更加忽视了心理因素对不孕不育症的影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将认知技术与行为方法相结合的心理治疗措施就是帮助患者把心理认知技术应用于IVF-ET治疗以外的时间。认知行为治疗具有严格的治疗程序及时间表,每个治疗过程都设立了合理的治疗目标,并可以通过定量评分进行直接评估。这一心理支持疗法直接针对心理问题症状,支持患者用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6]。

本研究发现,接受IV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普遍表现出负性情绪症状。有些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特别在胚胎移植后的两周内,表现出紧张、焦虑和抑郁,甚至影响睡眠与饮食。通过对36例在我院接受IVF-ET治疗患者的心理支持治疗后,患者得到了有效的心理支持,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有所提高,在IVF-ET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表1),有利于提髙IVF-ET治疗的临床妊娠率(表2)。在本研究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及时充分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使他们准确理解医师的治疗意图,是患者消除疑虑的前提。通过建立相应的心理治疗机制,在心理咨询师介入下,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引导患者解除负性情绪,使其精神上保持愉快情绪,以平和的心态接受IVF-ET治疗。这些正确的心理治疗措施成功地缓解了患者的负性情绪,使他们在情绪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顺利地度过各个IVF-ET治疗周期。因此,心理治疗措施对消除不孕妇女的心理问题,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向辉,曹跃龄主编.生殖与不孕不育[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1

[2]张明园.精神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0-415

[3]陈春艳,弋文娟,苏亮.不孕妇女焦虑抑郁状况及认知行为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3,26(4):26

[4]潘敏珠.女性不孕症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其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24-25

[5]杨小娟,高翠萍.不孕症妇女心理状态调查以及护理干预[J].中国性科学,2013,22(4):85-86

[6]FalkL.WolfgangH,MichaelWeissberg,etal.Cognitive-behaviorTherapyandpsychodynamicPsychotherapy:Techniques,EfficacyandIndications[J].AmJPsychother.2006,60(3):23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