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绝经综合征临床效果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综合治疗绝经综合征临床效果探索

张艳玲佟圣丽

张艳玲佟圣丽(湖北省宜昌市优抚医院443005)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235-02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女性健康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心理因素在绝经综合征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人的行为、性格特征、社会环境等诸因素可通过彼此相关的心理、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制约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目前对绝经综合征患者进行性激素替代治疗已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认可[1],但对于该阶段临床上出现的心理障碍的治疗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绝经综合征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与纯药物治疗进行疗效对比,以探讨心理治疗在绝经综合征中的作用及必要性。

对象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符合绝经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共76例,年龄在40~60岁之间,初中以上文化、有绝经综合征症状的妇女,既往无精神病病史,无严重器质性疾病史及心理健康者,将其随机分成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激素替代治疗加心理支持治疗;对照组:单用激素治疗。

一、方法

1、两组均给予激素类药物利维爱片口服治疗,具体用法:每日口服利维爱片2.5mg,3个月后待症状有所改善后改为1.25mg/日。用药时间均不超过半年。

2、治疗组在口服利维爱的同时给予心理支持治疗,目的是帮助病人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疾病治疗过程。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进行体格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前后均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2]。治疗组根据测试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治疗。具体方法:①医务人员本着关心体贴、理解、信任病人原则,认真倾听病人的对病情的倾诉,帮助病人去适应目前所面对的现实,使患者能积极参与并配合治疗。②确定合理的治疗目标:让患者清楚的了解绝经的正常生理过程,掌握必要的医学保健知识,以健康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对待绝经,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忧虑,帮助其解决存在的心理矛盾、情绪障碍、心理冲突、思维方法等问题;纠正错误观念,使其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③采取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个性特征、心理状况,采用不同形式(如劝导、启发、鼓励、指导、解释等)结合相应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一步制定正确的心理治疗措施,帮助其消除心理压抑,减少刺激、缓解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对照组仅给予激素类药物治疗。

3、效果评定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应用SCL-90测试卷测试,进行评分,对各评分表进行计分及分类。各指标间采用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分资料用均数x±s表示。

二、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SCL-90评分结果(x±s)

治疗前两组病人SCL-90评分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结果显示,绝经综合征患者在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药物合并心理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或改善,同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加显着。

三、讨论

绝经综合征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此时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性激素分泌减少,女性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均发生相应改变,导致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的平衡失调,降低了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及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系列症候群[4]。利维爱系新型甾体化合物,兼具弱雌激素、雄激素和孕激素活性。当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时,能稳定下丘脑系统,抑制骨丢失,尤其对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能起缓解作用,此外尚有稳定情绪作用[5]。除了内分泌变化外,绝经妇女常伴有心理—社会学方面应激性压力的变化,故应进行心理支持治疗;而对于内分泌的变化,目前已公认应用激素替代治疗可以改善。

近年来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内分泌与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有利于女性健康的发展,有助于病情的改善,否则将会加重病情。应用SCL-90评分测试发现,绝经综合征患者治疗前总分明显升高,表明普遍存在心理障碍,以紧张、悲观心理、情绪消极而又易激动为主;个性行为变化则表现多疑,处理问题极端,失去社会交往兴趣等,且文化层次越高、生活条件优越及社会地位较高者上述症状更加明显。通过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治疗,指导绝经妇女保持乐观的情绪,增强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综上所述,药物合并心理支持治疗能有效缓解绝经综合征的症状,使女性能够平安的过渡到老年期,促进老年妇女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1—322.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35.

[3]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88—800.

[4]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0—321.

[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47,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