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注射》教学设计

/ 1

《肌内注射》教学设计

吕玉博

吕玉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卫生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肌内注射》是学生在学习了皮内、皮下注射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肌内注射较皮内、皮下注射的内容难,要注意进针的部位、角度、深度的掌握,而本内容又较静脉注射简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充分体现教材设计的循序渐进。本节内容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项护理操作,是临床护士日常工作必会的护理技能之一,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记臀大肌肌内注射法的两种定位法。

(2)能力目标:①熟练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正确实施臀大肌肌内注射,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②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练习、多媒体演示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本着课程标准,在把握教材基础上,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肌内注射的注射部位、持针手法、进针角度、进针深度;通过课堂的反复强调以及肌内注射与皮内、皮下注射的比较突出重点。

难点:臀大肌、臀中小肌定位方法;在讲解过程中利用仿真模型、图片讲解难点,与此同时,利用学生以前学习的解剖知识突破难点,也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中职学生总体特点是文化基础差,学习的自觉性不够但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可塑性强。本节内容针对的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解剖、病理等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医学基础,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根据学生特点,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的同时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方法。由案例导入,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问题探究式教法,在师生的问答过程中解决问题,通过演示完成操作过程。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实训法等完成学习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复习皮内、皮下注射操作要点,使学生明白在学习注射方法时应掌握的内容有哪些,同时清楚在学习本课应掌握的要点有哪些,做到温故知新,并通过皮内、皮下注射方法的比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创设情境、问题引入:由案例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紧张的沉思中进行,期待寻找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3.循循诱导、探索新知:通过问题的方式进入本课的内容讲解。下面就这段内容逐一进行阐述:

(1)注射部位有四处,其中臀大肌、臀中小肌是本课的难点,讲解过程中利用图片、仿真模型以及以前学过的解剖知识突破难点,并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检验教学效果。

(2)在皮内、皮下注射讲解时未曾提到体位,因此讲解此处时突出体位的重要性,利用图片形象说明体位的摆放方法。

(3)在讲解评估和计划时,利用视频、图片,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观察兴趣。

(4)实施:利用课堂教学、视频、图片结合模型分步骤讲解操作过程,加深理解与掌握。利用实验用具进行当堂演示,强调操作要点,如持针手法、进针角度、进针深度,从而解决本课的重点及达到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练习检验掌握情况。

(5)简短概括评价要点,便于理解。

4.案例解决: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本节教学内容。

5.总结提升、课后延伸:迁移知识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巩固课堂教学,掌握不同情境下如何选择臀大肌与臀中小肌注射的部位。通过课后练习,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6.板书:利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次课运用多媒体演示、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演示法、实训法等多种教法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以前曾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课堂的重点、难点做到学科间的综合学习。利用网络视频的教学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职场体验场,在培养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职业道德精神与情感,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现在医患关系的处理情况。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应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