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高校预算管理模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8
/ 2

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高校预算管理模式初探

秦锂

秦锂(合肥工业大学财务处)

摘要:长期以来高校的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脱节,造成一方面高校预算的编制和考评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高校资产使用效益不高,高校资产优化配置功能缺失。为更好的发挥高校预算管理的功能,本文提出高校应该建立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并设计了框架性的方案,希望为高校的预算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预算管理

0引言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重钱轻物”思想,预算管理没有做到与资产管理有效结合,使得资产优化配置功能缺失,资产使用效益不高,这种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高校预算管理的改革深化,影响节约型高校建设的步伐。而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这一办法以制度的形式规定高校的预算管理必须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所以改革高校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1当前高校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预算编制注重增量,轻视存量。我国高校预算管理方式仍然是以投入控制为主,属于单纯的收支管理。在编制预算中对高校资产变动而产生的各项收入管理不到位,隐瞒或混淆国有资产收入的情况较为普遍,资产收益披露缺乏透明度。同时在预算编制中普遍存在争预算,争经费,轻资产管理,不注重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缺乏资源共享的机制,造成各部门资产差异被进一步拉大,各部门之间“贫富不均”的现象较为严重。

1.2预算分配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现在许多高校预算分配过程与其说是一个技术过程,倒不如说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由于高校长期以来没有资产配置标准,固定资产日常维护、消耗费用的安排与单位占有资产实物量相脱节,公用经费预算不够科学,学校资金分配提供合理依据,预算编制单位面对一个个被描述得极为重要的项目无法取舍,使得预算分配的结果演变为各预算部门为实现自身的利益相互博弈,最终达到一种妥协的结果。

1.3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缺乏有效评价体系。由于高校属于非盈利单位,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许多活动的效益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才能显现,所以对其绩效进行评价非常困难,造成当前许多高校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预算执行评价体系,导致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度不够,随意性较大。

2高校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性

2.1理顺学校收入分配关系。预算管理的的基本职能就是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高校资产以维持高校运作为基本目的,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其运作形式多样化,也会产生收益。如资产处置收入,对外投资收益,资产的出租,出借收益等。这些收益都是依托高校资产而产生的,所以只有在将资产存量作为核定各部门预算的基础上,将各部门的资产收入同时纳入预算收入管理范围,通过预算加强高校资产的收益管理,才能健全预算分配制度,进一步理顺预算单位收入和分配的关系,改变预算部门之间“贫富”分配不公的现象。

2.2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预算资金安排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直接决定了资产配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预算管理是规范加强资产管理,通过增量来调控存量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抓好资产管理工作,正真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3降低教育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校园。预算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职能在于成本控制。高校资产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靠预算来安排,但是由于高校属非营利性组织,没有利润追求和市场竞争的直接约束,所以缺乏成本控制的动力,只有通过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才能从源头上减少资产重复购置、闲置等浪费现象,促进预算部门充分挖掘现有资产使用潜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从而降低教育运行成本。

2.4有效评价预算执行效果。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一直是理论界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但是在预算管理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追求过度的细化,要求考核面面俱到,不仅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以资产使用情况作为预算执行结果评价的基础,将预算形成的资产使用情况与预算结合起来,则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预算执行评价方式。

3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高校预算管理模式设计

3.1总体目标:将资产的形成、调剂、使用、处理等增减变动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统一起来,形成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体系,节约高校运行成本,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率,真正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3.2基本思路

3.2.1在预算编制阶段。预算单位在申报部门预算的同时需要提交部门存量资产状况和增量资产计划,编制预算时通过对预算单位资产状况的分析,提出资产配置审核意见,作为预算编制的依据。

3.2.2在预算执行阶段。在原有的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资金一旦形成资产后,资产变动而产生的收入不再纳入预算管理范围,但是资产的出租、出借,转让,处置等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收入,如果这部分收入脱离预算的管理范围,将会间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甚至成为资产占用单位的小金库。所以必须将资产变动产生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

3.2.3在预算决算阶段。建立以资产使用效果为导向的预算评价体系。预算拨款的效率要建立在客观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总结资产分析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评价。但是由于不同部门职责不同,资产使用能力上存在差别,所以资产使用效益评估体系应根据资产使用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

3.3方案内容

3.3.1将预算单位按照是否以盈利为目的,划分为经营性单位和非经营性单位。经营性单位如后勤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出版社,建筑设计院,归口产业处管理的校办企业等,这些部门采取企业化的运作方式,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对此类单位制定预算时要采取资产有偿使用为主,学校预算拨款为辅的原则,关键要将资产成本纳入预算单位的经营成本。

非经营性单位如教学部门,科研部门,教辅部门,管理部门,非经营性的附属单位等,主要承担了高校的教学,科研等非盈利职能,对此类单位制定部门预算时要财务学校预算拨款为主,资产有偿使用为辅,关键从预算源头上控制资产的重复投入,防止资产闲置,提高资产共享率。

3.3.2清查各单位资产,包括几方面内容:确定资产的使用单位;区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理清资产产权关系。

3.3.3建立各预算单位资产配置标准。要根据学科性质,部门业务性质,科学合理的做好资产配置标准工作,尤其要安排好交叉资产的配置,有效进行资源整合,科学利用,节约预算支出安排。

3.3.4建立预算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共享数据库。建立高校占用全部资产的价值化体系,对全校占用的实物资产用货币计量,实现统一数据库,数据共享,动态管理。

3.4实施步骤要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并且在推行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①理清资产管理部门职权,根据资产的类别进行归口管理,避免多头管理,重复管理或者出现管理空白。②从经营性性单位试点,逐步向各院系,其他单位铺开。③首先将土地房产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再将仪器设备、车辆、图书、办公设备等其他资产逐步纳入预算管理范围。④同步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向各预算部门开放基本数据库,由各预算部门进行相关基础数据维护。

4结束语

上述方案只是为高校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在正式实施中还涉及到许多具体的工作,如:如何进行职能部门的整合,科学的制定各部门资产配置标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在执行中相配备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都是我们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详细考虑的问题。同时改革预算管理模式涉及面广,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只有不断提升二级单位预算意识与能力,才能夯实预算基础。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令第36号).

[2]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盛其杰,王京芳.IT环境下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控制的探讨[J].事业财会.2006.(2):70-71.

[4]陆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体系设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