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由还给孩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把自由还给孩子

朱洪娟

(昆山高新区前进幼儿园)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粘合剂。关于教育需要爱这个观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均已达成共识,在此不必赘述。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得深思下一个问题--怎能去爱?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长期受到无微不至的爱,吮奶经历竟达八年之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至二三十岁了都还不会系鞋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昵?难道溥仪没有得到爱吗?事实恰恰相反,他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爱",本来应该溥仪自己做的一丁点儿小事都有人替他代劳。正是这无微不至的"爱",使溥仪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由此可见,爱不能越俎代庖。

"溥仪现象"毕竟是历史,我们更关心的是现实。令我们痛心的是一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却正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扮演着太监和侍女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优裕,对独生子女宠爱、偏爱、溺爱的风气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在生活上,有的家长对子女总是采用"抱养"的方式,代子女洗衣、叠被、穿鞋,甚至出现老师布置劳动,家长奋勇代劳的怪现象,多种形式的包办代替视为无私的爱。幼儿6岁以前正是养成良好习惯和培养生活能力的最佳时机。幼儿经常动手动脑,独立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就能促进他们身体发育、智力发展以及性格形成等。在家庭中如果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与听其自然乃至凡事包办妨碍发展,相比较结果是大不一样的。积极主动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终身受益。如何培养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给孩子创设支环境。

生活的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只有创设了洗染的环境,幼儿才会有发展支手能力的机会。现代生活节奏较快,许多年轻的妈妈早上总是很匆忙,在短暂的时间内她们急着料理家务,准备上班。比如孩子把衣服钮扣弄错了,父母总会很无奈的说:“你这孩子,怎么什么都不会呢!”感慨过后,他们就自己动手包办麻烦,无形中剥夺了幼儿自己动手学穿衣的机会。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远不止这些。明智的父母要支脑子,想办法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比如,可以在晚饭后鼓励孩子练习扣钮扣,耐心教会他从下而上逐个扣好,练习穿鞋带子等等,学会以后每天早晨提前几分钟叫醒孩子,让其坚持练习自己穿衣、穿鞋的本领,这样有用担心早晨事多来不及影响上班了。

二、培养孩子自己的观念。

孩子既有自己动手的欲望,又有在困难时领带父母的习惯,有些幼儿很懒惰,什么事儿都要父母做。做的就要教育幼儿树立自己动手做好孩子的意识,树立克服困难最光荣的观念,并实际地教会他们动手的方法。告诉他们从小要养成自己动手习惯的意义。即使遇到困难,也要敢于试一试。看到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及时表扬“你真行!”“你做的非常的好。”有了正确的观念,取得自己通过动手获得成功的体验,孩子就会信心百倍,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让孩子坚持动手锻炼。

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家长的教养态度密切相关。不要对孩子呵护太多,约束太多,我们要大胆的放手去让孩子做,去让孩子玩,给他们一个活动的空间。

一般来说,孩子玩过之后,家里总会显得有点脏、有点乱,有些家长就会限制孩子的活动,如手工剪贴之后有时地面上一片狼藉,有的家长就干脆罅孩子剪贴和其他游戏活动,这样剥夺了孩子动手学习的权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幼儿去多玩,多动手,多动脑,并让其玩个畅快。重要的是在事前明确要求,例如要求幼儿在剪纸时,边剪边随手把边角料、纸屑放在小盒中不乱丢,事后收拾干净。在玩玩具后,要把玩具整齐,保持环境整洁,这样不但有得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还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他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孩子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幕后为孩子创造一个“可供发展的环境”;在活动中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需求,追随记录孩子的发展过程,在活动后及时组织幼儿进行有讨论和交流,总结分享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孩子在畅游的同时逐渐领会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主动学习,在活动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因人施教,在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应该给予启发、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学习,教师可适时的给予语言和实物的指导,引导幼儿继续的活动下去,但教师的指导语言应是开放式的,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引起他们的联想,应该是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要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去发现、总结,从而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挥。未来是属于孩子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在家庭中,坚持让幼儿自己动手,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幼儿的身心的和协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培养一定的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和创造精神。总而言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爱,但我们在给予孩子无私的爱时千万不能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