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控制的高职多主体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3

基于过程控制的高职多主体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公双雷

公双雷GONGShuang-lei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州511442)(GuangzhouVocationalCollegeofScience&Trade,Guangzhou511442,China)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自上而下由各个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推动、实施”,师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提出基于过程控制的多主体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突出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思路,以期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益。

Abstract:Aimedatthecurrentsituationofteachingquatlitymonitorsystemisdesigned,pushedandcarriedoutjustbyDept.ofteachingmanagement,thisarticleputforwardamethodofbuildingmultiagentperticipatedteachingquatlitysupervisingsystembasedonprocessingcontrol,outstoodakindofteachingquatlitymonitorthoughtwithtakingstudents'practicalabilityasthecoretovacationalcollege.Soitcouldpeomoteefficiencyandeffectivenessofteachingquatlitymanagementanditcouldbeahintforteachingquatlitysupervisingofothervacationalcollege.

关键词:过程控制;教学质量监控;多主体参与

Keywords:processingcontrol;teachingquatlitysupervising;multiagent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院G71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9-0244-03

0引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学人数不断增加,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种跨越式发展加剧了在校生人均占有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状况,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另外,教育部大力提倡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要求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管理与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提到要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高职院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及社会的办学资源,要能够很好地为本区域经济服务,构建科学、合理、完善且可执行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1高职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质量监控是对教学质量形成的相关因素和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观察,将获得的情况经过分析判断,认真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对教学行为及时调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走访广东省内8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向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督导等不同岗位人员共发放与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相关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回收率97.33%。经过整理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然后从这三个问题入手,找出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基于过程控制的多主体参与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1教学过程监控有待系统化各高职院校均已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相关的组织机构和一系列制度,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数据库。但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教学计划、教学秩序的监控,而对教学内容、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监控不足;重视理论教学的监控,缺乏对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监控[1];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不能涵盖到全部教学环节,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层面的监控有待系统化、科学化,需要加强监控力度。

1.2教学质量监控对象参与度不足高职院校或者设有专门机构或者由教学管理部门来主要负责宏观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工作,制定制度、试卷作业检查、听课考核等都由教务处直接或者聘请督导完成。教学管理部门作为教学质量决策机构,也作为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往往对自身的反馈是“正多负少”,这样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对象,是否认同本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否能够按照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2]现实调查中确实存在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监控理解不深甚至毫不在意,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

1.3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学活动各个主要环节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但这些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评价尚缺乏具体可行的标准。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往往放在表面的形式上,忽视教师和学生内在的成就动机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常常以奖惩为目的,而非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为目的;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课程考试的成绩,忽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由于评价标准不够具体可行,且在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过程中时常掺杂人为的成分,致使教学质量监控的效能没有发挥出来。

2全过程控制高职教学质量

笔者尝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中,通过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过程控制、教学质量改进三个阶段,将过去教学质量的“事后检查”转化为“事前准备”与“过程控制”。

2.1教学质量策划高职教学质量策划首先需要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具体目标是什么,例如总体目标可以是要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成绩优秀,那么具体目标就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各指标均能达到优秀;或者总体目标是达到毕业生用人单位综合满意度为100%,那么就要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确定各项具体目标。其次,教学质量策划要明确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课题组成员认为可以参考ISO9000族标准制定出一系列清晰可执行的标准,将教学质量的实施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通过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

2.2教学质量过程控制通过对高职教学活动和相关资源进行管理,使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环节的技术、管理和人等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并且这种过程控制需要由教师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完成[3]。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包括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准备(包括课程设计、备课等)、教学实施(包括授课、答疑、实践、毕业设计等)、学生考核(包括作业批改、考试、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等)、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改研究等有规律有顺序的教学活动和环节,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实施督导、检查、跟踪调查、反馈、改进等一系列监控措施,借鉴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理论,确保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有效性,螺旋式上升提高教学过程的运行效率。

2.3教学质量改进高职教学质量改进阶段将教学质量过程控制的结果以及评价结果反馈给基层的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和学院领导,以便各层级人员相应作出目标、制度、标准以及教学活动的调整。课题组成员认为教学质量不是一个内容与标准固定不变的概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它应该随着社会和行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教学质量改进能够促使学校教学活动不断向预期发展,从而达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改进。

3全员参与高职教学质量监控

受到我国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管理者在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过于强调其组织、监控、评价等外部属性,在执行时放大了行政的力量,从而忽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专任教师无论从自我心理感受还是从被学校赋予为教学质量责任主体的角色上,都深切地感到自己被置于管理对象的地位。在这种管理文化影响下,行政管理者们拥有随时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教师的教学予以监控和评判的特权。教师既不能对行政管理者作为予以监控和评价,也难以以专家的身份、用学术的眼光和标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行使话语权。同时,高职教师均属于高知人群,“在高等学府里工作的人都是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即使没有有形的规则,他们也能完成教育学生和开展研究的使命。”[4]如果过多地强调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教师往往感觉被动而又不得不极为谨慎地从事自己的教学工作的,久而久之就会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持一种不公开或半隐蔽的抵制态度,更加难以参与其中。

教师作为教学质量活动的执行者与组织者,笔者认为教学质量监控绝不是对教师的管制,而是通过研究分析教师在整个教学质量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避免教师在制度化管理的重压下丧失工作的热情与冲动,减少教师对监控的逆反情绪,尤其要注重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课题组成员在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过程中,着重考虑到教师的主体地位,引入人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理论来研究高职教师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心理,确保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质量监控工作中来。

另外,学生作为质量监控的另一个主体,其心理因素也绝不容忽视。学生在对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有些受限于认知水平(即不清楚教师到底教的好不好)不能做出公正的评价,有些囿于周围同学对某教师的评论影响不能做出公平的评价,有些因为担心教师知道自己的评价结果而对教师心存顾忌,有些则因为教师要求过严而对教师心怀怨恨,这样得到的教师教学测评结果往往不真实准确。那么,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测评时的心理,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测评环境,并利用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处理测评分数则显得尤为必要[5]。课题组成员在学生评价教师这部分也引入心理契约理论,以期能够从学生那里得到准确的质量测评结果。

4基于过程控制的多主体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通过对高职教学质量监控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关注全过程控制,另外一个要想方设法全员参与,基于这些基础工作,课题组成员以“提升”教学质量水平、“预防”教学质量单纯由管理层推动的弊端为目的,构建出基于过程控制的多主体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涵盖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教学过程监控体系、课程教学测评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包含确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实施部门等;制度保障体系包含教学质量监控相关的各项细则和标准,如课堂教学规范、期中教学检查制度、试卷作业批改标准等教学运行制度,听课制度、督导工作条例等质量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总则等实践教学制度;教学过程监控体系主要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包含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教学质量改进三个步骤;课程教学测评体系主要指教师对学生的课业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学生评教子指标体系,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子指标体系,教师、学生评价教学管理子指标体系,教学管理部门评价教师子指标体系,教学督导评价子指标体系以及第三方(包括校友、用人单位、独立第三方调研机构)评价子指标体系。

在构建基于过程控制的多主体参与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质量评价着重关注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三方互评。教学管理部门监督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学习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并对教学管理部门工作及质量标准提出建议,学生对教师进行网上评教反馈并对教学管理部门中脱离企业实际的质量标准提出改善建议。在具体实施中,将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与学生教育紧密结合,让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均参与到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中,充分表达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调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管理者服务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院教学质量控制的目标。

充分考虑到教学质量监控的各方主体以保证全员参与。机关、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在校学生、毕业生、教师、教学秘书、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专家及教学督导、第三方质量评价机构等均为教学质量监控所涉及到主体,需妥善处理各方关系,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教学质量评价的跟踪反馈体系,通过设置教学质量评价的跟踪调查点、定期发放及回收教学质量评价的问卷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使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升。

盂改革教学督导的监督方法。在基于过程控制的多主体参与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教学督导人员的身份已经不再是“钦差大臣”和“警察”的角色,而是转换成参与者、帮助者、合作者、学校文化的共建者的角色。高职院校内部建设一支多层次、坚持常规性工作的教学督导队伍。具体工作中将各种教学材料的检查提前到学期初进行,由“事后控制”变为“事前控制”,在督导过程中其职责由关注“文本”向关注“人本”转变,由关注“材料”向关注“实践”转变,由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实现督导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

5总结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涉及到四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学生的学习质量,三是职能部门的管理质量,四是各相关主体的参与质量。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质量监控中既接受职能部门监督评价,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承担着客观合理测评的职责;高职院校学生在关注自身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升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要进行评价,也会接受用人单位、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客观评价;职能部门的管理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均有比较大的影响;督导、第三方评价机构等主体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对学院的职能部门、教师、学生也会产生影响。

文章利用质量管理理论中的“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将四个方面的质量融会贯通,通过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构建出基于过程控制的多主体参与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期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45-47.

[2]王嘉毅.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与监控[J].高等教育研究,2002(1):74-78.

[3]王金凤.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J].职教论坛,2011(26):6-8.

[4]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70.

[5]张波.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