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长期预后及影响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长期预后及影响因素

覃扬程

湖南省财贸医院内科湖南长沙410002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长期预后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接收的120例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在患者就诊初和随访1年后对比其胃食管反流情况,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老年组相比非老年组更易患严重食管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相比非老年组的pH≤4大于5min的次数更多,症状指数也更高(P<0.05);症状积分与24h食管pH监测的多项指标为正比例关系。结论老年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发群体,需要坚持服药治疗,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老年;胃食管反流;预后;影响因素

胃食管反流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老年群体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弱[1]。该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反胃、胃胀、胃酸等,给患者造成身体上的痛苦,影响正常生活。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该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涨趋势,且易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服药。老年患者相比中青年胃食管反流患者来说治疗效果更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2]。因此,对老年胃食管反流长期预后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不利因素影响,提高远期治疗效果。此次研究对120例老年胃食管反流患者进行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接收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胃烧灼感、反酸、纳差、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根据患者的年龄分成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每组60例。非老年组患者的初诊年龄为19-58岁,平均年龄(32.25±1.36)岁;男性24例,女性36例。老年组患者的初诊年龄为62-76岁,平均年龄(71.32±2.13)岁;男性64例,女性56例。排除标准:(1)合并消化道肿瘤以及消化性溃疡者;(2)曾行消化道手术者;(3)合并其他消化道器质性疾病者;(3)冠心病、糖尿病以及结缔组织疾病者[3];(4)伴有其他内科疾病者。

1.2方法

(1)对所有患者采取胃镜检查,根据洛杉矶分级标准将反流性食管炎分成4级,即A、B、C、D[4]。选取上消化道24h动态pH监测仪监测患者pH值,单晶锑电极。隔夜空腹后将电极导管经鼻插入,选取与下食管括约肌相距5cm处作为下食管监测点,监测时间为24h。监测过程中需要患者清淡饮食,最后分析监测结果。(2)问卷调查。由医师分别在患者初诊前3个月和1年后调查其的反酸、腹胀、胸骨后疼痛、胃烧灼感等各项症状在初诊时的发生状况。主要评分症状以胃灼痛、反酸、胸骨后疼痛为主。随访的问卷调查涵盖患者此前3个月的用药状况,包括规律用药、不规律用药和不用药。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24h食管pH值结果以及长期随访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则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与RE构成比看无显著差异,但老年组的RE(LA-D级)的0.92%相比非老年组的6.47%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24h食管pH值监测结果老年组超出5min时间24hpH值低于或等于4的频次为(8.87±11.20)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5.72±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随访两组患者的维持治疗情况老年组间断用药19例,非药物治疗12例,持续用药29例;非老年组间断用药22例,非药物治疗10例,持续用药17例。两组患者的间断用药情况以及非药物治疗情况无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组的持续用药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相关性分析从随访症状积分看,两组患者随访时的症状积分和初诊症状积分为正比例关系;老年组24hpH监测相关指标和随访时症状积分为正比例关系,非老年组则无这一特点,详情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随访症状积分各相关因素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阶段,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多,加之老年患者容易合并其他脏器疾病,胃食管反流病不但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也会对患者治疗其他疾病用药产生影响[5]。因此,对老年胃食管反流疾病的长期预后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此次研究表明,向心性肥胖体型老年患者该病发病率高。肥胖是诱发胃食管反流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向心性肥胖会直接影响胸腹腔压力梯度,并且会严重影响膈与膈裂孔周围结构。下食管括约肌只有较短的高压带,下食管括约肌不会很好的受周围结构支持。

从NERD和RE的构成比看,非老年组与老年组不存在较大差异,但从重度RE看老年组则显著多于非老年组。经过食管酸检验显示,非老年患者的总食管酸反流频次不少于老年组,但是老年组的长反流次数更多。这是由于老年患者不具备良好的食管酸廓清能力,食管中的反流物存留时间较长,进而导致食管粘膜受到重度损伤。对老年患者的食管运动特点进行分析,其相比非老年组的反流程度应更加严重,但是有部分研究显示酸反流程度并无较大的差异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有非酸反流问题,很难从24h食管pH监测中发现。相关研究显示:酸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同时暴露食管反流问题最为常见,大部分反流患者都属于十二指肠和胃同时反流[6];如BE患者合并其他并发症,其食管和胃内的胆汁浓度相比不合并并发症前更高。此外,还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出现严重的胃体萎缩,可能分泌胃酸功能较差。

此次研究表明老年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症状紧密关系于酸反流,初诊时症状积分越高,随访时的症状积分也越高,说明初诊时症状严重者的远期症状也更明显,非老年组的这一特点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国玲.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6,32(11):1009-1012.

[2]莫阔,王秀珍.护理干预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质量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8):1169-1172.

[3]宓林,虞阳,姜鹤宇,等.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6,22(4):260-263.

[4]袁媛,陈健海,姜礼双,等.分级心理护理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及血浆5-羟色胺、甘丙肽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5):5068-5071.

[5]刘鹤婷,尚占民,黄皖农,等.马来酸曲美布汀对伴有无效食管动力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6,28(3):170-174.

[6]王天佑,郭子皓,陈婧,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胃食管连接部形态与24h食管pH-阻抗监测及胃镜结果的相关性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7,26(8):89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