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李晨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恶性肿瘤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患者40例进行比对研究。结果:常规彩超检查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检测到高信号病灶,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办法更有使用优势,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所得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彩超检查。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可提供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

关键词: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恶性肿瘤;应用分析

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恶性病症[1],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临床医疗诊断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对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办法有着多种途径,其中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中成为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辅助诊断手段。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以期能够为以后临床上针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40例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临床病理检查确诊患有恶性肿瘤。4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分布在49到81岁,平均年龄为(65.1±4.3)岁。所有患者均属于第一次进行临床检测,并未接受任何有关恶性肿瘤治疗办法,其中有肝癌患者11例,胃癌患者21例,肺癌患者6例,胰腺癌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我院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和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全身检查,参与研究的40例患者均符合两种诊断办法使用标准,且临床基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对40例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说明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

1.2临床检查

1.2.1超声检查:本次研究采用我院引进的德国产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将仪器配套的探头频率设置为3.5MHz,医护人员在对40例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前,指导患者于检查前8小时保持空腹,禁食水;确保仪器运转正常后,医护人员引导患者采仰卧体位或侧卧体位,对患者的恶性肿瘤部位进行常规超声扫描检查;

1.2.2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此次研究中使用的是我院引进的西门子核磁共振仪器,医护人员将核磁共振设备的层厚设置为7毫米左右,层间距设置为1毫米,并采用18层扫描办法,对40例患者逐一全身进行整体扫描,将每部位扫描时间设置在3分钟,全身扫描总用时20分钟。医护人员对患者全身核磁共振扫描完成后,采用核磁共振仪器自带软件对患者全身数据进行三维建模,获取患者整体扫描形象。

1.2.3医护人员对上述两种诊断检查完成后,将40例患者所得全身扫描数据详细登记在案,以备后续研究使用。

1.3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对彩超检查和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所得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辅助诊断办法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使用价值。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应用SPSSl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诊断办法诊断时间比较

使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办法的40例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完全能够检测到高信号病灶,而相对来说,常规彩超检查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检测到高信号病灶,两种诊断办法对患者的病灶范围确定时间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就两种检查办法而言,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办法更有使用优势。两种诊断办法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探讨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恶性肿瘤病症也不断侵袭我国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据有关医疗文献报道,近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罹患恶性肿瘤的人数逐年出现增长态势,甚至每年有几十万患者死于恶性肿瘤[2]。恶性肿瘤在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治疗办法,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在临床上都需要尽早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诊断,以便为患者尽早治疗,缩短临床治疗时间,为患者尽可能的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措施。

目前,临床对恶性肿瘤患者有彩色超声检查、X线检查、常规MRI检查和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全身检查等检查办法,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全身检查办法与其他几种常规检查办法相比而言,是一种十分具有临床诊断优势的检查办法,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全身检查主要是在检查对象身上进行水分子弥散成像,这是临床上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能够在检查对象身上直接进行全身检查的诊断办法。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前行,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所需的核磁共振医疗设备制造水平也不断提升,现今条件下的核磁共振检查设备能够满足临床使用需求,大幅度的提高了临床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有力的减少了临床上对恶性肿瘤患者确诊所需时间[3],显著降低了临床彩超诊断检查可能发生的误诊、漏诊情况。

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全身检查能够比常规彩超检查更早的发现患者恶性肿瘤病灶所在和病灶大致范围,准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位置进行定位,这是因为恶性肿瘤的组织细胞活跃度较高,而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全身检查比其他常规检查办法有着更高的敏感度,能够显著的检查到恶性肿瘤组织细胞活跃位置,并对其进行信号反馈,帮助临床诊断的进行[4-5]。因此,在临床上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时,采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全身检查能够获取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准确的临床依据。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全身检查在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壮.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52-53.

[2]彭屹峰,李莉,魏来.3.0T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的技术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6,7((12):957-960.

[3]王京.探讨背景抑制快速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WB-DWI)技术在评价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0):132-133.

[4]章智敬,郑文龙,段伟民,等.多发性骨髓瘤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临床应用价值[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46(11):822-825.

[5]田丛娜,边艳珠,孙喜龙,等.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与核素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4):4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