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初探

李文龙

长沙市中医医院湖南长沙410010

摘要:目前我国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严重的影响着人们健康,而一旦患慢病,患者将面临着长期治疗,甚至威胁生命,造成个人、家庭的极大的经济及生活负担。因此现有医疗模式正在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也将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根据我院治未病中心10余年工作经验积累,探讨怎样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更好的结合起来,实行中医四诊、体质辨识、经络评测、治未病干预、回访等于一体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使之更具有中医医院优势特色,为解决目前医疗问题摸索出一条道路。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

我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了2.6亿,慢性病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将近占到了所有人口死亡人数的85%。慢性病正越来越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30岁到65岁的人群患慢病人数增多;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血症、肿瘤、脂肪肝和高血压等发病率不断增高;。[1]而所有这些慢性疾病,一般都会有一个很长的“欲病”期,我们通过有效建立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就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致病因素,使其不生病,晚生病;即使已经患上慢性病,通过该模式,也能够使患者的病痛减轻,使其不发病或少发病,提高生存质量,从而节约社会资源。

1、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防重于治

《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唐代医家孙思邈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由此可见,历代好的医生更注重的医未病之病,下医医以经发生的疾病。以死亡率占第一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来说,我们建更多大医院,医生技术更精湛,但心梗、脑梗的病人确越来越多,心脑血管疾病后果很严重,但病因确不复杂,是完全可控的,只有在未病及欲病期,对期进行治未病干预,这才是上医要做的,病人才会越来越少。因此治未病思想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对当今医学临床也有着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际社会甚至把中医“治未病”评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中医“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疾病未发生之前,首先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即未病先防;其次疾病已经发生则应及早诊断、早干预,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达到控制疾病传变的目的,这就是既病防变,三、对已经发生慢性病的人,及早运用中医治未病系统干预方法,从而使疾病少复发甚至不复发,即病后防复。

2、调理体质偏颇是中医治未病干预慢病及亚健康的重要手段

体质是“在个体的生命过程中,因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因素,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的特质。”[2]体质既决定着疾病的发生或不发生,也决定着病情的传变与预后,充分认识人们的中医体质类型,熟练掌握临证中辨体—辨病—辨证的关系,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传变,因此体质学说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琦教授认为体质分九种,他指出,体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病和证的基础是体质,体质偏颇在疾病的产生、发展和转归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决定作用,比如湿热体质患者,易生痤疮,我们可以发现,单从痤疮论治,疗效不佳或易反复,因为湿热体质是痤疮的蕴床,其湿热体质病理基础未变,故反复发作而疗效不显,如从调湿热体质着手,同时辩病与辩证结合,疗效显著并且不易反复,因此体质是治未病选择何种干预方法的重要依据。同时体质又是相对稳定的,相对稳定就是说体质会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体质的偏颇是疾病发生以及传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说明体质既相对稳定,又动态可变,因此体质是可调的[3],这就使得预防和治疗疾病成为可能。我们能从改变这种偏颇入手,采取中医治未病特色疗法调整患者的体质,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3、中医与健康管理相结合可更好的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实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以期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干预是健康管理的两项重要内容,健康风险评估即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的前提,因为他决定着人们对自己身体状态的认知,在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例1一个严重失眠患者的体检结果都可能是正常的,我们是否仅仅给予安眠药物治疗,例2一个长期头疼的患者,头部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指标都是正常的,我们是否仅仅给予止痛药物治疗,例3一个病人一直每年坚持体检,年年指标正常,但突然发生重大疾病,如肿瘤。这样的例子很多,西医体检正常,但主观症状显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我们把中医四诊、体质辨识、经络评测(中医健康风险评估)引入体检,就能发现很多西医体检不能发现的疾病危险因素,如例1患者,经过中医评估,是阴虚体质,病机是肾阴虚、心火旺,扰动心神所致失眠。例2患者,经过中医评估,体质是气虚质,可能病机是气血亏虚、不能上荣脑髓所致头疼,例3病人,经过中医评估,是气郁体质,脏腑辨证肝郁气滞血瘀。所有慢性病或肿瘤都有一个漫长的发病过程,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所以,了解到病因病机,对健康干预很重要,我们把中医治未病药物或非药物特色治疗手段引入健康管理,不但能切实解除患者病痛,而且能控制疾病发展。如对于例1患者,我们用中药汤剂、膏方、敷贴、针灸、推拿等治疗,通过滋肾阴、潜肝阳、养心神,往往疗效显著,再通过情志、饮食、运动等疗法,可控制疾病的再发生、发展。因此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的建立与运用对亚健康及慢性病防控有重要作用。

4、中医评估(四诊、体质、经络)、中医治未病干预、回访、管理是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主要模式

根据我院治未病中心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摸索的模式,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开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评估阶段,收集西医体检指标及中医体检指标(包括体质辨识、中医经络检测、中医专家四诊合参)。二、根据中西医体检套餐结果,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提示疾病状态,制定“辩体施养方案”、“亚健康状态调理方案”、“慢病防治与调摄方案”等健康方案,并建立健康档案;三、采用特色健康干预措施:包括膏方治疗、药膳、冬病夏治(贴敷)、针灸、刮痧、扶阳罐、中药熏蒸、中药雾化、物理治疗、中医封包治疗等,对于体质偏颇人群及亚健康疾病如常见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等偏颇体质,以及失眠、疲劳综合症、颈肩综合症、代谢综合征、脂肪肝、肥胖、腰腿疼等常见杂病,制定中医治未病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对于解决患者病痛,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可形成独特的,治未病健康管理优势。四、回访与管理,回访与管理是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中非常重要环节,动态的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治疗效果,生活状态,疾病或症候发展进程,患者健康需求等等,并随时调整调理方案,形成评估-咨询-干预-回访管理-评估的循环过程,把从治疗人的病转变为管理病的人,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多,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将变成改变目前人们健康状况的更好途径,其模式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鲁明源.中国·南宁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论文集[C].南宁: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57258.

[2]王琦.中医体质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2.

基金项目:湖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