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想

佳木斯大学154007

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案:笔者选取其所在医院最近一年时间内所接收治疗的大咯血患者共计100人,并将患者任意分成2组,分别是A组和B组,每组50人,A组采取的是比较传统的常规疗法,而B组是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开阔创新加入了外周血管介入治疗,AB两组患者经过数天的治疗其临床效果显示:分组对比治疗后,A组成功治愈15人,具有显著疗效的22人,有疗效的3人,无疗效的10人,总有效率为82.310%:B组成功治愈30人,具有显著疗效的10人,有疗效的8人,无疗效的2人,总有效率为95.35%,通过两个组别的治疗方法和各项数据的比较以及近半年的追踪回访得出结论:从临床效果来看采用外周血管介入的方法治疗大咯血比传统的外科手术和内科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的多,可以在临床中使用与推广。

关键词:外周血管介入;大咯血;临床疗效

大咯血是指单次咯血量超过100ml或每日总咯血量超过500ml,此病症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常见症状有窒息、出血性休克,严重时伴生命危险,经统计,重症大咯血患者的临床死亡率高达50%—100%。随着外周血管疾病介入这种新型临床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替代了临床外科手术治疗[1]。为了进一步了解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我们从本市的中心医院拔取了最近一年以来医院所救治的大咯血患者共计100人,并任意将其分成对AB两组来接受不同的治疗,每组人数为50人,A组采取的是比较传统的常规疗法,而B组是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开阔创新加入了外周血管介入治疗,通过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数据比较以及近半年的追踪回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了本市最大的中心医院做临床调查,拔取了近一年时间内医院所救治的大咯血患者共计100人,任意将其分成AB两组,每组50人,每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所患疾病名称均为随机分配,无特殊挑选情况,其中A组日咯血量最少患者为290ml,日咯血量最多患者为740ml,平均(430.23±2.21)ml。B组日咯血量最少患者为300ml,日咯血量最多患者为710ml,平均(427.31±3.12)ml。AB两组患者均为随机挑选随机分配,无特殊选拔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分别采用各自的治疗方案,A组采用的是传统的外科手术疗法和内科药物疗法的常规临床治疗。B组则是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给患者加用了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同时对两个组别的患者进行跟进和对比。

1.2.1A组是采取的比较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药物通过注射和滴流等方式由特定的静脉到达患者身体内部,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但是对于个别咯血比较严重的患者如果患者出现循环性血容量的症状,其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在患者呼吸顺畅的前提下,少量多次的为患者提供输血治疗[2]。

1.2.2B组通过在传统常规的治疗方案上加入外周血管介入的治疗方案。对其组内的每一位咯血患者均采取“Seldinger技术”,通过导丝引入导管,将导管穿刺到患者主动脉处,并在患者胸腔进行造影,确保患者支气管动脉供血正常,然后通过已经插入的导管进行栓塞治疗,待治疗完成后,再次对患者胸腔进行造影检查,来检验栓塞治疗是否成功。

1.3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的患者:在治疗后24小时内活动性出血停止,经过半年的跟踪回访无复发现象;没有完全治愈但有显著疗效的患者:经治疗后偶尔痰中略有血丝无明显咯血现象[3];有效果但不显著的患者:治疗后患者的每日最多不超过治疗前的一半且次数减少较为明显;无效患者:没有达到有效、显效、治愈的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AS,数据通过百分比的方式呈现,P小于0.06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组对比治疗后,A组成功治愈15例,有显著疗效的22例,有疗效的3例,无疗效的10例,总有效率82.31%;B组成功治愈30例,有显著疗效的10例,有疗效的8例,无疗效的2例,总有效率95.35%。通过各项数据以及总有效率的分析和对比显然B组更胜一筹。

3讨论

通过临床试验以及多年的研究调查表明,当患者咯血量增加每日咯血次数比较频繁时,仅依靠传统的常规外科疗法,患者的治愈率极低且死亡率较高,并且在传统的常规手术中容易出现因呼吸衰竭、窒息等各种突发症状导致患者死亡的现象,而内科所采取的通过药物注射的治疗方法也很难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病痛,治疗效果并不显著。目前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以及临床证实: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法是治愈大咯血症状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最具操作性且风险最低的治疗方法,另外采取这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术后易恢复不复发,所以医学界各专家学者以及大咯血患者和家属一致推举外周血管介入疗法成为此类病症的主要治疗方法[4]。如果患者咯血病因由肺动脉引起,由于肺动脉压力较低所以不需要手术治疗,通常外周血管的介入治疗主要针对由支气管动脉引起的咯血病症并采取栓塞治疗。在临床实践和研究调查中发现,部分患者在栓塞的治疗过程会出现某些并发症,所以在选择栓塞治疗的部位时应格外慎重,避免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且在透视机下严格按照要求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各种副作用而影响治疗效果,从而降低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风险性[5]。通常栓塞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是PVA微粒长期永久栓塞剂,进而避免了因重复治疗所导致的愈后复发,使患者彻底摆脱大咯血病魔的困扰。笔者通过观察对比AB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显示,A组成功治愈大咯血患者15人,经治疗具有显著疗效的22人,有疗效但不明显的3人,无疗效的10人,总有效率为82.31%;B组成功治愈大咯血患者30人,经治疗具有显著疗效的10人,有疗效但不明显的8人,无疗效的2人,总有效率为95.35%。通过AB两组的治疗方法和各项数据的比较以及近半年的追踪回访得出结论:从临床效果来看采用外周血管介入疗法治疗大咯血比采用传统常规的内外科治疗法显著的多,可以在临床中使用与推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4.23,P<0.06)。

参考文献:

[1]游琴章,李鸿汀,丘博文.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3):3-5.

[2]王有枝,颜小群,钟胜,谭小明,蔡越飞.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4):46-47.

[3]刘志华,徐国华.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07):1305-1306.

[4]程献杰,李深基,谢谦宇,许顺驰.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5,34(26):96-97+102.

[5]杨吟池,杨爱东,陆娟,杨雨兰.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33(3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