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15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15例分析

郑伟杰

江苏省盐城响水东方康复医院普外科224600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源于缝合的腹壁肌肉筋膜组织的愈合不良或松弛。其发病率为2%-11%[1]。腹壁切口疝不能自愈,且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有增大趋势,如无手术禁忌症均应手术治疗。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使用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15例,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腹壁切口疝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40~78岁,平均56.7岁。其中55岁以上13例,占86.7%。体重指数(BMI)28.1±1.6。合并有慢性咳嗽和慢阻肺(COPD)4例;合并有前列腺增生症2例;合并有糖尿病4例。疝环最大径2.0~13.0cm,平均(7.2±3.8)cm;其中小切口疝(<3cm)2例,中切口疝(3~5cm)4例,大切口疝(>5cm)9例[2]。

1.2.治疗方法:本组15例均采用国产复合聚丙烯补片,选择全麻,确保术中肌肉组织松弛。13例采用腹壁肌肉后(腹膜前间隙)放置法:以原手术切口并切除手术疤痕后进腹,游离皮下组织和筋膜至疝囊;松解游离疝囊周边粘连,逐步解剖出疝环;沿疝环周边仔细分离腹膜前间隙,分离面要达到或超过疝环5cm,注意保护疝囊的和腹横筋膜的完整性,确切止血,勿损伤内脏;裁剪补片,将补片平铺在腹横筋膜与腹直肌后鞘之间,以不可吸收合成缝线间断缝合补片的外缘固定于前面的筋膜肌层上,以同样方法再缝一圈把补片固定于疝环上。2例采用腹壁肌肉前放置法:在疝最高处,切皮找到疝囊及疝环,仔细解剖出疝环,充分游离皮下组织达疝环边缘,再向其外侧游离5cm以上;打开疝囊,回纳疝内容物后缝合疝囊;在腹壁肌的腱膜层外置入补片,以不可吸收合成缝线间断缝合补片边缘,使补片平整的帖在腹壁肌的腱膜上,再将疝环边缘的坚强组织与补片间断缝合一圈;于皮下组织与补片之间放置引流装置。

1.3.术后处理:(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特别是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2)术后镇痛、应用抗生素,持续时间根据病人的情况而定;对腹胀明显的病人予持续胃肠减压,并加强营养支持。(3)麻醉清醒后腹带加压包扎3个月以上或更长时间;禁止剧烈活动或重体力劳动[3]。

2.结果

本组15例病人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1例,通过敞开切口引流、换药痊愈,无需手术取出补片。血清肿1例,经穿刺抽吸,同时进行腹带加压包扎等处理后痊愈。截至2014年12月,93.3%(14/15)的病人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年,未发现慢性疼痛及复发病例。

3.讨论

腹壁切口疝不能自愈,因此,除有禁忌症外,对腹壁切口疝病人均需采取积极手术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15例腹壁切口疝的病例资料发现,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说明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及单纯缝合修补(小切口疝)相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是安全可行的。具体措施总结如下:(1)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无感染的切口疝病人,建议在切口愈合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3个月以上)再行修补手术;对有切口感染的病人,则宜在感染彻底治愈、切口愈合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6个月以上)再行修补手术3.4。急诊手术时,考虑术后感染的风险,应谨慎使用补片。(2)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①积极处理腹壁切口疝病人伴有的全身性疾病,特别是心肺疾病的处理;②加强营养支持,改善病人一般情况,提高愈合能力;③适应性锻炼;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手术切口疝感染发生率,特别是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及巨大切口疝病人。(3)术中操作注意事项,包括①电刀功率避免过大,减轻切口组织液化。②手术过程动作要轻柔,认真辨认和保护腹壁神经,避免不恰当的分离和缝合,以防神经损伤和术后神经痛,降低复发率。④为减少血清肿的发生,应尽可能多地切除疝囊或电灼疝囊壁使其与周围组织粘连;可在疝缺损的中央行补片的经皮全层缝合以缩小死腔;补片上放置负吸引流。⑤补片最好覆盖超过疝缺损边缘5cm,以防止由于补片皱缩导致疝复发[5]。⑥补片的缝合固定尽量使用单股不吸收或可吸收的合成缝线,不建议使用编织丝线,其原因是一旦细菌隐匿于编织线内,人体的巨噬细胞很难将细菌去除[5]。⑦必要时切口采用减张缝合[6]。

现代疝外科强调“个性化”治疗,手术治疗应考虑病人全身状况、腹壁缺损情况、手术的风险、医院的条件以及经济负担能力等。因此,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治疗不仅需要熟练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在围手术期的对病人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基业,马颂章.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125.

[2]唐健雄.腹外疝手术治疗规范化实施与质量控制标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55-58.

[3]DanH,ShellIV,JorgeD,etal.Openrepairofventralincisionalhernias[J].SurgClinNAm,2008,88:61-83.

[4]ShankaranV,DanielJ,WeberBS,etai.Areviewofavailablepeostheticsforventralherniarepair[J].AnnSueg,2011,253:16-26.

[5]杨福全.腹壁切口疝手术几个要点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403-404.

[6]何金英.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12例.腹部外科,2010,23:3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