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

刘东林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曲靖市655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呼吸衰竭患者通过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0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治疗组采取无创正压通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作者,刘林东,邮编655000,无需修改。气,对照组采取有创正压通气。治疗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5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62.85%,对比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42%,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29%,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组优于观察组。结论机械通气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具有临床价值,总有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急诊;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随着医疗技术提高,人们患病的方式也逐渐增多。呼吸衰竭,顾名思义是患者的呼吸功能出现了障碍。呼吸衰竭成为了一种常见病,在内科急诊极为常见。患病的原因有多种,均引起患者的呼吸功能产生障碍,损害肺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从而导致气体的交换被阻碍,因此机体会有缺氧症状,引发一系列的由代谢紊乱引起的临床表现病症[1]。呼吸衰竭在临床上是一种棘手的病症,需要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机械通气是主要的治疗呼吸衰竭的手段,机械通气分为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正压通气[2]。我院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探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呼吸道衰竭患者70例。所有患者必须符合呼吸道衰竭症状的诊断,并且实验是在患者和患者的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完成的。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年龄为36~76岁,平均年龄为(41.7±5.3)岁;呼吸衰竭出现的时间为16min~24h,平均时间为(6.2±1.5)。对照组年龄为35~72岁,年龄平均为(41.1±5.6)岁;呼吸衰竭出现的时间为17min~23h,平均时间为(6.3±1.6)。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出现衰竭的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在患者被抢救的30min内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并且使用相应的药物,维持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若出现中度现象,则对患者采取洗胃措施,以便排除毒物,防止对治疗产生影响。在治疗的同时,理应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1.2.1治疗组无创正压通气

(1)患者带上面罩或者鼻上机,机械采用固定模式,保持吸气的斜率在0.1s。

(2)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FiO2、EPAP、IPAP的条件。

1.2.2对照组有创正压通气

(1)设置固定模式。

(2)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调整机械的模式。

(3)若治疗过程中插管不成功,则采取气管切开手术。

1.3评价疗效标准

1.3.1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pide;总观察例数×100%,比较两组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1.3.2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例数&pide;总观察例数×100%,对比两组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组和对照组总疗效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机械通气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发现,aP<0.05,差异显著

3讨论

呼吸衰竭是一种常见病,影响患者的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进而影响了患者体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平衡,造成了代谢紊乱,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

临床上采用机械通气措施治疗呼吸衰竭的患者,一种为有创正压通气,另一种为无创正压通气。无创正压通气使用起来更方便,因为此方法可以开通气道,方便清除异物[4]。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措施。由于患者的情况较为复杂,所以在紧急情况大多数采用有创正压通气,若患者强烈要求不使用,则更换为无创正压通气[5]。

通过本探究得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5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62.85%,对比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42%,观察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29%,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无创正压通气效果较好,可以缓解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对于诊断患病较为复杂的病人应采取综合判断后再采取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应用于呼吸衰竭的患者治疗中效果良好,在临床检验应用上值得推广。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观察对象量小,随访时间短,不能够作为有力的依据,需要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宋志芳.小议机械通气在危重病抢救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中国危重病医学,2004,16(5):27.

[2]黄健强,陈楚鹏,朱雪萍.无创机械通气在危重病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10):1019-1021.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65-72.

[4]郑玉成,黄元新,何荔苍.气管导管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双用途[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9):660.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