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分期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浮针疗法分期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观察

刘峰1李飞1胡国良1向丽婷2刘芳3谷妍3

1.长沙市中医康复医院湖南长沙410007;2.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3.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目的:分析浮针疗法分期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120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浮针组(仅使用浮针法)、刃针组(仅使用刃针法)、浮刃组(先使用浮针法,再使用刃针法)、刃浮组(先使用刃针法,再使用浮针法),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分析四组治疗效果。结果:刃浮组治疗总有效率82.50%(33/40)高于浮刃组的75.00%(30/40)、浮针组的72.50%(29/40)、刃针组的60.00%(24/40);治疗后30min、30d、90d治疗后四组VAS评分从高至低依次为刃浮组、浮刃组、浮针组及刃针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浮针疗法按照不同分期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以急性期治疗效果最好,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浮针疗法;分期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属于临床常见疼痛疾病,目前多采取外治法,传统针刺法、小针刀、电针等,临床效果多较好,部分联用内服药物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120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成浮针组及刃针组,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120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浮针组(仅使用浮针法)、刃针组(仅使用刃针法)、浮刃组(先使用浮针法,再使用刃针法)、刃浮组(先使用刃针法,再使用浮针法),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分析四组治疗效果。浮刃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33-62岁,年龄平均(45.65±7.72)岁,病程12周-48周。刃浮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3-60岁,年龄平均(45.77±7.85)岁,病程12周-48周。浮针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33-60岁,年龄平均(45.59±7.85)岁,病程12周-49周。刃针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5-62岁,年龄平均(45.45±7.85)岁,病程11周-50周。对比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0.05。诊断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结合腰椎X摄片结果、临床表现,确诊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2)既往存在腰部外伤史,或腰部存在长时间慢性疲劳史,或既往受寒史,单侧及双侧均可发病,且无法就做,而且活动后痛甚,受寒后症重,且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但第三腰椎横突顶端固定位置有痛感,触诊可发现此处存在肥厚结节(条索状,或具有一定任性)。

1.2方法

浮针组仅使用浮针法;刃针组仅使用刃针法;浮刃组先使用浮针法,再使用刃针法;浮组先使用刃针法,再使用浮针法。其中刃针法治疗方案如下:取俯卧位,术者佩戴无菌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同时将弥可保注射液注入两侧夹脊穴内,0.5-1.0ml/穴。刃针与脊柱纵轴保持一致;刃针经皮向局部体表垂直方向缓慢刺入;若遇到条索状组织或硬结,需纵向或横向切割,或摆动边松解,直至抵达骨面;小幅度震颤,直至刃针完全取出;两次间隔3d,连续治疗2周。浮针法治疗方案如下:取俯卧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后,在腰部痛点或触及条索状物邻近区域6-10c处缓慢进针,缓慢上提,直至针尖即将离开皮肤前放横针身,经无菌胶带固定后,遗留软针于皮下24h,两次间隔3d,连续治疗2周。

四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末次随访统计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观察指标包括治疗效果、VAS疼痛自评分、不良反应。其中治疗效果判断标准如下:(1)痊愈标准,所有临床表现完全消失,腰部活动不受限;(2)显效标准,腰痛等临床表现有所缓解,但腰部活动大致自如;(3)无效标准,所有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为痊愈、显效的总和。患者分别于初次治疗后30d、30d、90d在0-10分内选择合适的数字代表自身当前痛感程度,0分无痛,10分最痛。

1.6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选择SPSS21.0软件对其进行数据处理,经由百分比(%)及()分别表示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施行检验及检验,当<0.05,提示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改善VAS疼痛评分发育满意

刃浮组治疗总有效率82.50%(33/40)高于浮刃组的75.00%(30/40)、浮针组的72.50%(29/40)、刃针组的60.00%(24/40)(>0.05),详见表1;但刀浮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刃针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30min、30d、90d治疗后四组VAS评分从高至低依次为刃浮组、浮刃组、浮针组及刃针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2。

2.2两组不良反应

浮针组出现1例针刺点皮下血肿;刃针组出现1例晕针,3例皮下血肿,其中晕针者经立即停止治疗后、休息后好转,但仍坚持要求完成治疗;刃浮组出现2例针刺点皮下血肿;浮刃组出现2例皮下血肿,1例疼痛,对症处理后明显好准。

3.讨论

第三腰椎生理活动与邻近组织在解剖层面以及生物力学方面的关系密切,而且是腰部活动的中枢椎体,结合第三腰椎横突相对其他椎体更长的生理特点,导致其受到的力量更大,该椎体附着的肌肉、筋膜等组织受力也较大,导致第三腰椎在活动中非常容易受到损伤[1]。当急性损伤后未获得及时有效治疗,而且长时间腰部慢性劳损可导致第三腰椎横突邻近组织出现渗血,筋膜增生增厚、瘢痕组织粘连、韧带失养挛缩等病变,刺激局部血管神经,引发腰痛,并向神经支配区域放射[2]。

浮针疗法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针刺方法,是指手持复诊针具刺入病灶局部痛点附近8-10cm处皮肤后,针尖指向病灶,针体停留于皮下浅筋膜内,完全进入皮肤后,针尖应距离病灶3-5cm。具有松解局部组织肌肉能力强、起效快、留针时间较长、有效时间持久、不进入肌肉层等特点[3]。而刃针法则需先行穴位注射后再行刃针治疗,而且刃针需与脊柱纵轴方向保持一致,并分成浅层、中层及深层逐层缓慢刺入,遇局部条索样改变或硬结时,可采用不同方向切割松解局部组织,而且需抵达骨面后小幅度震撼提插后方可出针,存在一定的骨面损伤风险。故联用刃针法及浮针法时需明确先后顺序,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分别采取浮针法、刃针法、先使用浮针法及再使用刃针法、先使用刃针法再使用浮针法,用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均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缓解疼痛效果也较好,但治疗总有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刃浮组82.50%、浮刃组75.00%、浮针组的72.50%、刃针组的60.00%;VAS疼痛评分下降幅度从高至低与治疗总有效率排名一致,提示刃浮组治疗效果最佳。

总之,浮针疗法按照不同先后顺序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刃浮组治疗效果最佳;建议临床实践中,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等,或改换其他治疗措施,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3):79-80.

[2]冯豪.浮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5):378.

[3]贺艳刚,皮书高.浮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