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探讨

柴颖

辽宁省抚顺县中医院消化内科辽宁抚顺113000

摘要: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08~2012年间78例IBS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分析结果78例患者症状均有明显好转,随诊3~6个月,除12例偶有症状反复外,余66例均病情稳定。结论IBS患者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因及身体状况,结合临床经验,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缓解IB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探讨

1.1一般资料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运动功能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点是肠道壁无结构缺陷而肠道成激惹状态,即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和反常现象,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在运动功能紊乱的同时,肠道的粘液分泌也有异常。若肠道上皮分泌过多。则大便中含有大量粘液,呈粘液——甚至形成粘液管型由肛门排出。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平均33)青壮年居多,女性略多于男性,男女比为1:1.2-2。在消化内科门诊中约占40-60%,而实际患病人远高于就诊人数。为此我们对2008~2012年间我院78例IBS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对所有入选病例均进行详细查问病史,无肠道肿瘤、息肉、炎症性肠病及其他腹部疾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行结肠镜排除器质性疾病。本文就7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跟踪调查,予以总结。旨在探讨IBS的综合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78例IBS中,年龄20~56岁,平均38岁;其中女性40例,男性38例;以腹饱胀为主要症状的18例;;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48例;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12例。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晕等精神症状的46例。所有患者均使用RomeⅡ诊断标准。以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①在过去12月中至少有12周(不必连续)出现相关症状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1症状在排便后缓解2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②经实验室、B超、X线、内镜检查排除相关器质性病变和已知病因。

1.2治疗

1.2.1认知治疗:认知治疗是一种短期心理治疗方法,是以建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正确认知为目标,通过向患者介绍有关胃肠解剖及生理知识,让患者了解有关IBS的科普知识,纠正患者对所患疾病的曲解,正确认知自己所患疾病的良性本质,缓解或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治疗信心。

1.2.2松弛治疗:通过肌肉松弛训练,可以降低自主神经张力,纠正因紧张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从而改善症状。该疗法主要用于有明显焦虑,但无心理疾病且经一般治疗无效的患者。

1.2.3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的原理是通过专门的设备,采集患者某些生理活动的信息,加以处理和放大,及时准确地用患者所熟悉的视觉信号加以显示,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生理异常,并学习控制内脏器官活动,以减轻或消除异常的生理变化。该疗法在大便失禁和便秘的患者中应用广泛。

1.2.4.精神治疗精神状态与肠道症状密切相关。医务工作者要以同情和负责的态度向病人解释疾病的性质和注意事项,应解除病人许多疑虑的心态,使其消除恐惧,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应用镇静、抗抑郁治疗。可用去郁敏,或盐酸氟西丁(百忧解,或用氟哌噻吨/二甲胺丙烯(黛安神),以缓解其精神异常,使腹痛等不适得以缓解。亦可选用阿米替林、多塞平。睡眠差者服地西泮(安定)等。

1.2.5饮食疗法食物的色、香、味等对大脑皮层刺激能诱发胃肠道反应,使个体产生胃肠不适的食物,常可引起胃肠运动异常。对于与食物不耐受关系明显的IBS患者,选择饮食是控制病情的有效方法。由于个体间对进食产生的复杂反应存在差异,因此,建议患者对食物种类进行认真评估,尽量避免食用易使自己胃肠产生不适的食物。

1.2.6药物治疗调节胃肠运动的药物:①胃肠平滑肌选择性钙离子阻滞剂:包括匹维溴胺和奥替溴胺,能够松弛胃肠道平滑肌,纠正胃肠道运动异常,缓腹痛、腹胀,提高痛阈,用于腹泻型和便秘型患者。②离子通道调节剂:IBS患者结肠平滑肌细胞兴奋性不同,导致临床症状的多样化,此类药物作用于细胞膜上的K+、Na+、Ca++通道,调节肠平滑肌运动,适用于腹泻型和便秘型患者。③5-HT4受体激动剂:包括西沙必利、替加色罗和普卡比利,通过选择性的作用于肠5-HT4受体,增加胃肠运动,缩短结肠运转时间,因此可用于便秘型患者的治疗。④通便剂:对以便秘为主要表现的IBS患者,提倡应用膨胀性或渗透性泻剂,包括卵叶车前草、聚乙二醇、乳果糖等。⑤止泻剂:包括易蒙停、地芬诺酯,能阻止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释放,抑制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停留时间,缓解腹泻。⑥纠正内脏感觉异常的药物:反复发作腹痛是IBS最常见的症状,研究表明IBS患者对结肠扩张刺激的痛觉阈值低于正常人,普遍存在对肠道刺激过度敏感。可选择5-HT3受体拮抗剂,5-HT4受体激动剂,生长抑素和阿片受体激动剂。

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明显好转,随诊3~6个月,除12例偶有症状反复外,余66例均病情稳定。

讨论:

IBS虽不直接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但却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IBS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动力、内脏感觉、炎症、免疫、胃肠激素、自主神经功能、心理等多个方面,但至今尚无一种发病机制能够完全解释IBS发病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临床工作中,我们见到很多患者单用促胃肠动力药、解痉、止酸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而在加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及物理综合治疗后却取得很好的疗效。因此,恰当的治疗取决于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和对患者病情的具体分析。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随着人们对IBS认识的日益增多,将会对IBS有更深入广泛的认识,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项柏康.重视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理的研究及中医药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3):1516.

[2]梁荣新,郑琴芳,梁列新,等.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激素的关系[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8):702703.

[3]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69.

[4]张红杰,林琳,赵志泉,等.胃肠肽类激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间的关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6):527529.

[5]桂先勇,柯美云,潘国宗,等.肠易激综合征结肠动力及胃肠激素变化[J].中华消化杂志,1994,14(增刊):5053

[6]陈芝芸,严茂祥,占宏伟,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胃肠激素的变化[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