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分析

袁均跃

武冈市人民医院湖南邵阳422400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间我院接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实践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效果要优于血管内治疗,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血管内治疗;效果体会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脑血管疾病,其是由颅内动脉异常增大导致动脉壁瘤样病变所引发,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若没有及时的干预,会引发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两种手段进行治疗,为进一步分析二者的疗效,本文以2014年3月—2016年10月间我院接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4例,分组给予了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对比效果,过程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间我院接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4例,将其分为2个研究小组。观察组患者47例,女性25例,男性22例,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63.5±2.8)岁,病程时间1个月—1年,平均病程时间(5.5±1.4)个月;对照组患者47例,女性23例,男性24例,年龄43—89岁,平均年龄(64.1±2.9)岁,病程时间2个月—1.2年,平均病程时间(5.7±1.5)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时间等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血管内治疗,具体方法: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麻醉显效后,于股动脉处插管,进行脑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位置、形态及大小;于动脉瘤处安装导管,在瘤体颈部1/3处放置微导管[2];选择EDC可脱弹簧圈为栓塞材料,将其送入动脉瘤内,造影确定弹簧圈处于动脉瘤内,然后水解解脱;根据残留动脉瘤腔大小继续进行栓塞治疗,直至动脉瘤彻底清除干净,撤出导管,留置导管鞘6h,后根据情况拔出导管鞘,常规加压包扎,患者制动24h。观察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操作方法:对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若患者有血肿情况,应先将血肿切除;通过脑血管CT成像,了解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利用显微镜,开放侧裂池、鞍上池,排净脑脊液,充分暴露出载瘤动脉,然后解剖瘤体颈部;一般情况下,无需分离动脉瘤,根据患者瘤体的带下和形态,选择合适的瘤夹将动脉瘤夹闭;若情况较为特殊,也可以阻断动脉,使用瘤夹分离瘤体颈部,注意保留瘤体颈部周围的穿动脉;术毕,给予患者尼莫地平,实施常规治疗。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术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均消失,检查证实无脑动脉瘤,且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有效:各项症状有明显改善,检查显示动脉瘤体积缩小幅度超过50%,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症状、动脉瘤体积、神经功能等均无明显改善,且病情有加重迹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计算,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x±s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61.7±2.5)min、(108.1±5.6)ml、(8.6±0.8)d;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86.9±2.8)min、(196.7±10.2)ml、(15.2±1.3)d。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2%(见表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中感染3例,血管痉挛1例,脑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5/47);对照组中感染1例,血管痉挛3例,脑缺血1例,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77%(6/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颅内动脉瘤在神经外科中发生率较高,其有着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点,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命来说至关重要。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的两种主要方法。随着手术技术和器械的进步,显微手术的优势逐渐凸现,其能够有效提升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避免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的发生,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经济性强,适用于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患者。显微手术目前已经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4],其可以有效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颅内血肿,缓和脑血管痉挛等情况。但是客观来讲,虽然治疗效果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显微手术创伤性大,术后患者的卧床时间较长,且头痛感较为强烈,这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血管内栓塞治疗虽然在治愈率上不及显微手术,但是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可以减轻患者治疗后的头痛感,提高其机体舒适度和生活质量。但是,血管内栓塞所使用的材料来自进口,价格昂贵,且该治疗方式不适用于严重脑血管痉挛和脑肿胀患者[5],应用限制较大。由此可见,若单纯从疗效来看,显微手术要优于血管内治疗,但是从综合条件上看,二者各有利弊,还需要根据患者个人意愿以及病情状况合理选择。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于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效果要优于血管内治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安胜军,李建萍.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03):101-102.

[2]王禹.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1):48-49.

[3]杨建国.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0):60-62.

[4]简国庆.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03):63-64.

[5]赵平,王雄伟,汪雷等.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21(05):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