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施行效果评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施行效果评定

刘欢欢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儿科301800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施行效果的评定。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0名需要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人。对照组患儿继续沿用原有的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儿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儿输液的配合度、疼痛度以及护理满意度,并分析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输液的影响。结果:在患儿配合度、疼痛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儿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情况,两组患儿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儿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比常规护理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患儿输液配合度、降低患儿疼痛感、患儿和家属满意度也显著提高,因此,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推荐应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干预;效果评定

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静脉输液是较为常见的方式之一。但静脉输液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升患儿治疗效果,但另一方面,若操作不慎,对患儿的危害也显现出来,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医患纠纷[1]。这样,不仅影响了患儿的治疗,也不利于医院的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0名需要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40人。对照组患儿男性25人,女性15人,患儿年龄在3~11岁之间,患儿平均年龄为(7.3±1.3)岁。观察组患儿男性23人,女性17人,患儿年龄在2~12岁之间,患儿平均年龄为(7.5±1.6)岁。两组患儿在基本资料方面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做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性护理方式护理。观察组患儿具体护理干预方式包括:(1)环境干预:由于患儿对医院环境比较陌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医院环境也比较特殊,患儿亦容易产生恐惧感,从而不配合护理操作,所以不利于静脉输液的顺利进行[2]。鉴于此,我们对观察组患儿的输液环境进行调整,在输液室病房采用一些粉色等儿童喜欢的暖色调,或者粘贴卡通墙纸或布置气球等玩具,播放动画片或患儿喜欢的音乐,以消除患儿紧张的情绪,缓解患儿的抵触心里。(2)对患儿的心理进行干预,由于患儿都是年龄比较小的群体,在情绪方面不好控制,再由于疾病折磨患儿的身体健康,很容易使患儿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和不良情绪,从而不利于对患儿疾病的治疗,而影响治疗效果。面对患儿这种不安的心理,护理人员在给患儿静脉输液前,应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患儿多沟通交流、注意多安抚患儿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以消除他们紧张不安的情绪。(3)对护理人员的输液方式进行培训。穿刺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疼痛感,有时候穿刺时操作不当也会造成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3]。因此,护理人员平时应该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加强静脉输液的练习,提高穿刺的准确性,速度和稳定性,从而尽量降低穿刺的疼痛感,使患儿尽可能感到舒适。(4)输液过程中的护理患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好动是小儿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因此,输液过程中还有可能因为患儿活动,哭闹导致出现针头脱落等情况[4]。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儿科静脉输液的运势,观察患儿是否有不良情况的发生,如一旦发现任何不良反应,马上停止输液,并告诉主管医生,让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在完成估计操作后,比较分析对患儿静脉输液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和不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患儿在疼痛度,配合度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方面的信息。

1.3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调查患儿家属满意度,应用FLACC量表和Wong-Baker笑脸量表评估患儿疼痛度,记录患儿对静脉穿刺的配合度。FLACC量表评分标准为0-10分,主要内容包括,患儿的哭闹程度,面部表情,安慰性及患儿的肢体语言动作,各项为0-1分,若疼痛程度越重则评分越高。Wong-Baker笑脸量表分值也为0-10分,疼痛程度越高则评分也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不同患者之间的数据资料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比较两组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根据表1得出结论,小儿静脉输液采取护理干预后一次即成功的概率显著提高,对照组患儿40人,20人一次成功,成功率为50%,观察组患儿40人,32人一次成功,成功率为80%。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2.2对比采取护理干预和不采取护理干预患儿家属满意度: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80%,其中非常满意的有28人,满意的为4人;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50%,其中,非常满意的有12人,满意的为8人,不满意的有6人。采取护理干预和不采取护理干预患儿家属满意度,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

2.3比较两组FLACC量表和Wong-Baker笑脸量表,观察组FLACC量表评分为(1.26±0.11),Wong-Baker笑脸量表评分为(2.16±0.24),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输液较为常用,但因患儿具有年纪小等特点,所以,在给患儿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一次不成功的现象,影响患者的治疗[5]。并且近几年儿童患病几率也越来越高,所以需要将护理干预应用到小儿静脉输液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小儿静脉输液成功率,降低患儿疼痛度,提高患儿配合度及患儿家属满意度。这次研究表明,对小儿静脉输液采取护理干预达到了这一效果,因此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推荐应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李江.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46):9184-9184.

[2]陈姣.护理干预对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的顺从性、穿刺成功率、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8):161-162.

[3]孙小双.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小儿静脉输液顺从性及穿刺成功率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5):175-176.

[4]杨艳华.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75-275.

[5]于振燕,刘丽霞,孙静等.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输液顺从性及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3):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