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温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研究

何勇

湖南省岳阳市康复医院康复理疗中心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150)和对照组(n=150),两组患者均行西医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加行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行温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关节疼痛(VAS)评分以及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SHS评估量表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关节疼痛评分与SHS评估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温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有效降低VAS评分与SHS评分,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应用。

关键词:温针灸;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主要表现在患者肩部疼痛性运动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早期预防和治疗此种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温针灸治疗具有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之功效,本文就对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150)和对照组(n=150),所有患者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对气虚血瘀证的辩证标准[1],症见肩部、指关节疼痛,且符合2010年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此次入选的患者均符合以下几点:①生命体征稳定;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方案,且签订知情同意书;③无对此次所用基础药物过敏者。对照组患者中男94例,女56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43岁,中位年龄(59.87±0.46)岁;病程区间位26天~5个月,平均病程(71.26±4.38)天;研究组患者中男68例,女82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46岁,中位年龄(61.24±1.26)岁;病程区间位23天~6个月,平均病程(62.44±2.97)天,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西医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予以患者吸氧、调节血糖、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每天实施1次,每次30分钟。

对照组患者加行针刺治疗,取患者外关、合谷、肩前、阳池、曲池、肩髃、肩髎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均取患侧。在行针刺治疗前,需要用浓度为75%的酒精进行消毒处理,针型号为0.3毫米×25~50毫米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华佗牌),得气后行平补平泄手法1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研究组患者行温针灸治疗,随后在针柄处穿置2厘米的艾条,在腧穴上放纸片[2],点燃后行针灸,留针30分钟,每天1次,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关节疼痛(VAS)评分以及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SHS评估量表评分。其中治疗效果用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进行表达;SHS评估量表评分共涉及感觉、自主神经和运动等内容,共14分,得分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治疗总有效率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用X2检验,关节疼痛(VAS)评分与SHS评分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用t检验,若p<0.05,则判定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愈61例,显效36例,有效29例,无效4例,对照组治愈58例,显效49例,有效37例,无效16例,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89.33%),经X2检验,X2=7.7143,p=0.0054,两组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

2.2两组患者关节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关节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关节疼痛程度VAS评分对比分析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属于中医“中风”、“麻痹”的范畴,中医学中将本病的病机归结为气虚血瘀,脉络痹阻。治疗过程中应该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根本。肩髃、肩髎穴属于腧穴[3],肩髃为手阳明经之腧穴,肩髎为手少阳经之腧穴,主治上肢不遂和肩臂挛痛不遂,外关穴为络穴,主治通经活络,常用于上肢运动感觉障碍,合谷具备醒神开窍,通调气血的功效,肩前与肩髃、肩髎配伍,具有疏通肩部经络气血的功效[4],阳池则具备清热、消肿作痛,主治手腕痛、肩臂痛,曲池善于祛风通络,上述诸穴联合应用,能够达到益气活血、舒筋利节的效果。温针灸能够有效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炎症和水肿,解除肩部、手腕的疼痛[5-6],并且能够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在增强免疫力、提高抗损伤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33%)显著高于对照组(89.33%),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为6.58±0.79分、2.11±1.25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为6.41±0.72分、3.37±1.43分,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关节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SHS评估量表评分为9.41±1.45分、3.56±1.01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SHS评估量表评分为9.27±1.68分、6.37±1.25分,两组治疗前SHS评估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SHS评估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温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SHS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降低患者VAS评分和SHS评估量表评分,值得临床应用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袁艳辉.温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4):100-101.

[2]邱昌民.温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699,736.

[3]张振伟,薛维华,袁军等.温针灸配合离子导入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5例[J].陕西中医,2010,31(4):474-476.

[4]付宝庚.温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1):239-240.

[5]孟凡颖,温进.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2014,39(3):228-231,251.

[6]王刚,况淑娟.温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J].医学信息,2014(8):18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