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潘立酮药物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多潘立酮药物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高涛

营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营口115004

摘要:目的:研究多潘立酮药物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74例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取的反流性胃炎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胆酸抑制剂等),多潘立酮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多潘立酮药物治疗。就两组患者反酸消失时间、餐后饱胀感消失时间、上腹痛消失时间、充血糜烂消失时间和反流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比较治疗前后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结果:多潘立酮组患者反酸消失时间、餐后饱胀感消失时间、上腹痛消失时间、充血糜烂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多潘立酮组反流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多潘立酮组总有效率94.59%。两组在治疗过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其中,对照组有1例轻微恶心呕吐,1例嗜睡和1例乏力。多潘立酮组则有1例头晕和1例乏力。治疗前两组在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上相似,而治疗后多潘立酮组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2.14±1.01mg/L、47.11±5.59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24±0.59mg/L、32.14±4.94μmol/L,P<0.05。结论:多潘立酮药物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NO、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潘立酮药物;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

反流性胃炎是因十二指肠长期持续向胃内反流所致,因反流液体中综合了胰液、肠液和胆汁等,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胃黏膜炎症,是常见消化道疾病。反流性胃炎多在幽门功能不全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中发生,需及时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目前治疗反流性胃炎的关键在于控制反流、改善胃动力、修复黏膜损伤和保护黏膜。本研究探讨了多潘立酮药物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74例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取的反流性胃炎患者分组。所有患者经胃镜检查显示慢性胃炎,除外溃疡性病变和重度糜烂性病变者,胃内24小时胆红素监测显示胆汁反流明显增加。所有患者因存在上腹痛、反流、嗳气等症状就诊而确诊。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21岁-70岁,平均38.61±2.77岁。发病时间3个月-4年,平均2.05±0.15年。多潘立酮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21岁-71岁,平均38.92±2.64岁。发病时间3个月-4年,平均2.01±0.14年。

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胆酸抑制剂等),给予雷贝拉唑,每次10mg,每天1次;埃索美拉唑每次40mg,每天1次;铝碳酸镁每次1g,每天3次,餐后1小时服用。

多潘立酮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多潘立酮药物治疗。每次服用10-20mg,每天4次,睡前和三餐前半小时服用。

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就两组患者反酸消失时间、餐后饱胀感消失时间、上腹痛消失时间、充血糜烂消失时间和反流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比较治疗前后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显示充血、糜烂等均完全消失;有效:症状改善,胃镜检查显示充血、糜烂有好转,范围缩小;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1]。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反酸消失时间、餐后饱胀感消失时间、上腹痛消失时间、充血糜烂消失时间比较

多潘立酮组患者反酸消失时间、餐后饱胀感消失时间、上腹痛消失时间、充血糜烂消失时间8.21±1.41d、8.04±2.24d、9.13±1.21d、8.13±2.35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0.31±2.71d、11.39±3.52d、11.61±2.59d、12.91±2.75d,P<0.05。2.2两组患者反流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多潘立酮组反流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2.97%;多潘立酮组治愈2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59%。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在治疗过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其中,对照组有1例轻微恶心呕吐,1例嗜睡和1例乏力。多潘立酮组则有1例头晕和1例乏力。

2.4干预前后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

治疗前两组在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上相似,而治疗后多潘立酮组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2.14±1.01mg/L、47.11±5.59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24±0.59mg/L、32.14±4.94μmol/L,P<0.05。

3讨论

反流性胃炎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在消化内科中非常常见,其多发生在胃部手术之后,可对患者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因胆汁中胆汁酸可对胃黏膜产生较大危害,反流性胃炎患者胆汁和肠液混合之后可通过幽门逆流至胃部,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并出现炎症。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在于胃空肠吻合术和胃大部切除术后存在慢性胆道疾病和幽门功能性失常,治疗不及时可引发胃溃疡甚至穿孔和胃癌[2-3]。目前治疗反流性胃炎多采用药物治疗,其中,多潘立酮是一种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对胃肠道近端进行作用,改善胃动力,对胃功能进行有效调节,促进幽门括约肌功能恢复和胆汁反流减少,且不容易穿透血脑屏障,椎体外系反应少,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良好[4-5]。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胆酸抑制剂等),多潘立酮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多潘立酮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多潘立酮组反流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多潘立酮组患者反酸消失时间、餐后饱胀感消失时间、上腹痛消失时间、充血糜烂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在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上相似,而治疗后多潘立酮组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多潘立酮药物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NO、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春.多潘立酮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6,3(4):102-102.

[2]林勇,叶丹,施正超等.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与铝碳酸镁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3):409-411.

[3]任素华,杨春旭.胆宁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甘肃医药,2017,36(5):367-368.

[4]李新社.铝碳酸镁+多潘立酮+奥美拉唑+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2):135-136.

[5]刘欣欣,彭莉莉.浅析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热型碱性反流性胃炎[J].广西中医药,2016,39(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