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重症胰腺炎的MRI、CT特点与诊治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试析重症胰腺炎的MRI、CT特点与诊治意义

张利军

武威市人民医院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胰腺炎中应用CT与MRI的特点与临床诊治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重症胰腺炎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与MRI进行全面检查,分析CT与MRI的影像学特性,对比CT和MRI应用于重症胰腺炎临床诊断中的可行性。结果:检查后,CT确诊出80例患者中重症胰腺炎76例,1例误诊,经病理诊断后符合75例,诊断准确性为93.7%,敏感度为98.6%;经MRI确诊重症胰腺炎患者72例,误诊3例,经病理诊断后符合69例,例诊断的准确率为90.0%,敏感度为95.8%;采用MRI诊断重症胰腺炎的准确性与敏感度相较于CT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虽然在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与敏感度方面CT与MRI无明显差,但是CT诊断可以明确显示出重症胰腺炎的具体胰腺形态结构和病变的大小、范围以及其和附近脏器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胰腺坏死程度与渗液范围进行确定,而且重复性和经济性相对较好,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CT;MRI;重症胰腺炎;临床诊断

胰腺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多发于成年人群,相并统计显,胰腺炎在女性中的发病显著高于男性,其主要的致病因素为肝系病变或者过度饮酒,病情较轻者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病情严时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重症胰腺炎是胰腺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大多数患者的起病都比较急,且时常随着恶心、腹胀、呕吐以及发热等多种胃肠道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的剧烈疼痛,有时放射到胸背部,病情十分凶险,病死率也相对较[2]。由于胰腺与肝脏比较接近,且和患者的静脉、胰腺以及胆管交通,因此,许多重症胰腺炎还伴随肝脏功能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致病机制出更加复杂,临床诊断难度较大[3]。本文主要就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CT与MRI进行临床诊断的影像学特点与诊治意义进行分析,并作如下报告: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重症胰腺炎患者80例,80例患者均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标准相符合,均伴随急性胰腺炎方面的生化改变,均伴随胰腺坏死、胰腺脓肿以及假性囊肿等严重并发症,且合并器官衰竭;其中共有男性患者32例,女48例;年龄在24—70岁,平均年龄为(40.8±6.3)岁,80例患者均采用所有患者均采用CT与MRI进行全面检查。

1.2方法

80例入选患者都采用CT与MRI进行全面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1.2.1MRI诊断

仪器选用3.0T的磁共振扫描仪,在检查之前,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使用8通道体部线圈,开始横断位和冠状位的扫描,FOV设置为360mm—420mm,矩阵设置为256×192,具体的激励次数定位4次。在冠状位的FIESTA序列中,将TR/TE设定为3.84/1.64ms;横断位的T1WIFSGR序列中,将TR/TE设定为10/2.3ms,T2WIFSEFS序列中的TR/TE设定为6000/0.1ms;3DMRCP序列中的TR/TE设定位3333/670ms;增强扫描操作,选用LAVA序列,对比剂使用钆喷酸脯胺,剂量定位0.1mmol/kg,速度定位2.5ml/s,最后使用呼吸、流动以及上下饱和等补偿,通过这种方式使用得患者的呼吸运动和血液流动伪影降低。

1.2.2CT诊断

仪器选用16位螺旋CT扫描仪,以CT平扫方式进行三期增强扫描,自患者的双肺底层开始扫描,到双肾下极为止,各项扫描参数为:矩阵设定位为512×512,层厚设置为2—4mm,螺距设置为9:1—3.5:1,电压设定位120KV,电流设定为250mA,扫描之前的0.5h,让患者口服清水,取其仰卧位进行扫描。平扫结束之后,经患者的肘静脉,以高压方式注入对比剂碘海醇,浓度为300mgI/ml,剂量是100ml,进行增强扫描,动脉期时间为18s、胰腺期时间为35—40s、门静脉期时间为60s以及肝脏期时间为65—70s。

1.3图像分析

安排两位资深的影像科医师,对8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的CT与MRI检查图像进行分面分析,详细记录下两种诊断方法的影像学特点,仔细观察各个患者的胰腺大小、形态、渗液以及胰腺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急性胰腺炎的CT检查图像如图1-3所示),对脓肿和假性囊肿进行定位,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得到的全部数据都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重症胰腺炎患者的CT表现特点

经过CT诊断,80例患者共76例确诊为重症胰腺炎,1例误诊1例,3例漏诊。CT图像显示为胰腺肿大,胰腺的边界显示模糊,且密度分布不均,能见到低密度的坏死灶,胰周边存在程度不同的积液和高密度积血,76例患者均存在出血性坏死症状,多以散在的点状、斑片状、大片状低密度灶以及密度减低区域内伴随密度增高影为主要特点,部分患者有脓肿和蜂窝等组织炎形成,胰周边的脂肪层基本消失,且轮廓比较模糊。经增强扫描后,显示患者的胰腺多呈片状,且具有明显的强化表现,坏死区无强化,正常的胰腺存在强化表现。

2.2重症胰腺炎患者的MRI表现特点

经MRI诊断,80例患者中共72例为重症胰腺炎,3例误诊,5例漏诊。MRI诊断图像主要表现为:胰腺呈现局部或者广泛增大,边界显示模糊,其中混杂长T1与T2信号,且伴随程度不同的胰腺周围积液,有出血和坏死等物质形成,能见到不均匀的混杂信号,存在程度不同的胆系结石与胆胰管扩张症状。

2.3CT与MRI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对比

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显示,经CT诊断80例患者共有76例为重症胰腺炎,1例误诊,经病理诊断35例符合,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3.7%,敏感度为98.6%;经MRI诊断共有72例为重症胰腺炎,3例误诊,经病理诊断69例符合,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是90.0%,敏感度是95.8%。两种诊断方式在诊断准确率与敏感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讨论

重症胰腺炎患者不但胰腺存在病变,且经常伴随胰腺周围的其他器官病理性发生改变,病情进展快,累及的范围也相对较广[4]。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水肿、压痛以及发红症状,少数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因为渗液外溢浸入到皮下组织,而发生出血,患者的腰部和下腹部皮肤均会出现青紫色的瘀斑,需要尽早进行影像学诊断,确保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中最为常见影像学诊断方法为MRI与CT诊断。

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5],与MRI相比,CT在重症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中效果更为理想,CT诊断的组织分辨率明显高于MRI,而且不容易受到患者肠道气体和脂肪等因素的干扰,能够清晰的将患者胰腺以及周围的组织结构显示出来[6]。此外,进行增强CT扫描,还能将患者小范围的病变精确的显示出来,让医护人员清楚的看到患者的胰腺出血灶和液化坏死区域,与普通的CT检查相比敏感度更高,能够将患者正常胰腺组织和病变组织的特点进行对比后显示出来,并将其肾前筋膜增厚和胰周积液等征象清晰的显示出来,可以为重症胰腺炎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依据[7]。

本组结果显示,CT与MRI诊断方法在重症胰腺炎诊断中的敏感度和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虽然与CT检查方式相比,MRI检查具有无放射性、不存在造影剂方面的过敏现象,更适合于肾功能不全的重症胰腺炎患者疾病诊断中,且能够明确具体的发病原因,但是这种诊断方式的价格过于昂贵,无法在急诊大力推广,并在诊断中极易被患者的呼吸、运动伪影等因素影响,检查时间较长,因此,临床上更提倡以CT诊断方式进行重症胰腺炎诊断。

【参考文献】

[1]程军.重症胰腺炎的CT与MRI特点及诊治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04:98-100.

[2]赖海平.MRI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评价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2,19:61-62.

[3]陈忠华,陈扬,罗咏萍,等.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J].西部医学,2012,10:1951-1952.

[4]丁岩冰,路国涛,蓝宇,等.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13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03:266-271.

[5]刘彬彬,王蔚虹.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07:489-491.

[6]孙备,李乐.急性胰腺炎诊治理念更新与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03:235-239.

[7]刘莉,李晶,郝强,等.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评估的影像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03:24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