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论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孔妍

哈尔滨示范大学美术学院(150000)孔妍

【摘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它以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凝聚着中华民族聪明智慧、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就深深扎根于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民间美术与本民族的习俗密切相关。民间美术与民俗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总的“生存与繁衍”意识,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且渗透在他们生活各个方面。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俗关系

民间美术是植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乡土艺术、炕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源于人们的原始崇拜、民俗节令等活动,并在民俗活动中被传承,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生活的载体,与民俗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没有民间艺术就没有劳动者的生活。像大年三十贴门神,供人们祝福新年,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一年一更新。在一年里层层叠叠、代代相传。所以民间美术的研究领域较为宽广,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1民俗文化是民间美术史发展的动力

民俗是外来词。即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学问。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文字艺术(包括民间美术)是同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更形象地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并通过民间美术与其他民间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是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中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民间习俗文化。这种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民间美术造型总是贯穿其中。许多民间美术造型直接来源于民俗活动,如风筝的制作,据民俗学者的研究,它就来源于民间的避疫祛灾的民俗活动。人有病或灾,便把这人的灾病写在风筝上放飞天空,然后将拉线割断,任其飞去,象征灾病的随风消失,制作精美的民间风筝艺术品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在每一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有着不同的哲学观念。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核心《易经》中讲到:“阴阳相合,生命生生不息。”那么人类“生存与繁衍意识与阴阳相合、相生,通天的基本哲学观念是一个统一体”,人类对生命的崇拜以及生命的永生意识是永恒的。民俗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表现各异,从而决定了民间美术的区域性,时代性的特点,民间美术受区域的限制在形式、品种上有不同的风格表现,如北方的剪纸简洁粗犷,而南方的剪纸都是繁复细腻。天津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力求生动逼真,风格精致,而河南浚县泥塑则力求抽象和夸张,风格粗犷。其他品类中同样存在质朴与秀丽、个性与程式、诙谐与庄重等艺术风格的差异。

民俗生活观念影响民间美术的造型。民俗生活观念具有集体性的特征,是集体意识的结晶。黄遵宪(1848~1905)曾说:“风俗之端,始于至微,博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既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主题:“生存繁衍”、“求吉纳福”、“功名利禄”等在民间美术造型中都能得到最生动、最直观的体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民俗形形色色,不同的民间美术形式就产生于这些民俗活动中。数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长期挣扎于生活的最底层,充满了对人生的希冀以及对幸福的执着追求。他们祈求一年到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渴望老人长命百岁、儿孙满堂、家庭和顺、生活幸福,在一系列宗教信仰、婚丧寿诞等民俗活动中,集中体现着人们对生命繁衍、欢乐、圆满、幸福的良好祝愿。人们以自娱自乐的形式,丢掉一切烦恼,祈愿美好生活。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观花灯,在各种民俗活动中,民间美术得以充分展现、交流和发展。周而复始的岁时节令和由生到死的人生礼仪,给民间美术造型赋予了血液和生命,纵横交错地织成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民间美术作品因此充满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民间美术就是民俗活动或民俗文化的一种有机构成,是民俗文化的物化与载体,它本身就已成为一种民俗。

2民间美术丰富了民俗文化

在中国漫长稳定的农耕文化形态中,民间美术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它本身,它已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生活情感基础,成为民众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祈求生存繁衍、吉祥平安的重要心理依托。民间美术渗透到民间习俗的各个层面,充实了民俗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情境;也可以说许多民俗活动,因有民间美术而丰富了内容,扩大了影响。从总体来看,它是紧紧围绕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人们的生活需要出发,进行创造和发展的。民间剪纸、年画、墙头画、门相画、檐画、炕画、床头雕刻等等都是围绕住的方面,并依靠各种居住形式和建筑格局而发挥民间的创造才能的。民间的印染、织绣艺术离开穿着服饰、枕被帐帘,几乎无法表现。陶纹釉画、编织雕楼,离开民间日常生活用具,其展现的程度也会受到限制。饮食用具、缝纫的针担线盏,以及婚嫁喜寿用品,无不与家庭食住的需要相联系。其美学价值正寓于实用价值之中,这种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完美结合,正是民间美术创作的一大特色。

民间美术的发展具有传承性,民间美术从古到今,世代相传,它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吸收、改造和发展,并且留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它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所需要中不断地进行创作。就剪纸这一民间美术表现形式来说,它大多是某一家族的女长者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美术行为,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文化现象,并且在农闲时传给下一代。她传授的不只是民间剪纸的表现技巧、造型特点,更多的却是这一较为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地生活中的风俗时令、人生礼仪。所有这些民间美术作品都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在民众中代代传承。可以说民间美术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文化,它还最为真实而又形象生动地记载着民间习俗,展示、维系和丰富着民俗文化,并为民俗文化活动增添亮丽的色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和领会到鲜明浓郁的中国情调和东方韵味。

3结束语

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间美术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们与多方面的民俗文化活动紧密地联系着,是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得以视觉显现的形象元素。不难看出,一方面民俗文化产生了民间美术,并制约着它的发展;另一方面民俗活动以民间美术为表现形式,反过来也传承、延续和强化着民俗文化,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