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老年患者颈外静脉留置针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差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3
/ 2

比较老年患者颈外静脉留置针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差别

李艳娟, 段元英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 ;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对老年患者颈外静脉留置针以及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差异性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科于2016.08-2019.08期间所接纳的老年输液患者50例,将其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25例,四肢浅静脉留置针)以及观察组(2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对两组患者的留置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方式相比较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起到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老年患者;颈外静脉留置针;四肢静脉留置针;运用效果

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方式对于患者而言,显著避免了因反复穿刺所带来的痛苦感,保护了患者的血管,同时对于紧急抢救、临床用药有着积极作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1]。因此静脉留置针输液目前在临床的运用比较广泛。本研究主要是对颈外静脉留置针以及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输液中起到的不同效果进行探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于2016.08-2019.08期间所接纳需要进行长时间输液的老年患者50例,其中男患者共计22例,女患者28例,年龄(68.39±5.31)岁。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67.38±2.39)岁)以及观察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68.04±2.6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不同静脉留置针输液方式,其中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方式进行输液,观察组则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方式来进行输液,具体措施如下:

1.2.1对照组

选取对照组患者手背静脉、桡侧浅静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等作为留置针进针部位,依据常规静脉头皮留置针的穿刺流程来实行操作。

1.2.2观察组

协助患者将体位变换至仰卧位,取一薄软枕垫于患者头下,将患者的头部偏向对侧,保持其颈部侧伸状态,对其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以下部分实行手指压迫操作,待颈外静脉上段部分呈充盈显露状态之后,取其中点来作为穿刺进针点。后将套管针尾部同肝素锁连头皮针实行接入操作后,再实行注射器的接入操作,对穿刺侧颈外静脉进心端实行血流阻断操作,同时将套管针刺入静脉,角度以15°-30°为佳,回抽见血之后依据头皮留置针穿刺方式进行固定。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状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5de62096bca26_html_b44c6556d7336583.gif )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以(P<0.05)为数据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

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5de62096bca26_html_b44c6556d7336583.gif

组别

例数

留置针留置时间(d)

观察组

25

10.69±4.82

对照组

25

4.86±1.69

t

-

5.707

P

-

0.001

2.2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状况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静脉炎

液体外渗

总发生率(例)

观察组

25

1(4%)

3(12%)

16%(4/25)

对照组

25

4(16%)

8(32%)

48%(12/25)

x2

-

2.000

2.914

23.529

P

-

0.157

0.088

0.001

3.讨论

颈外静脉属于人体颈部中相对来说最大的浅静脉,其上段表浅且管径相对较粗,加之其相对来说显露较为明显,因此可以直观对其实行快速刺入。而套管针的运用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血管内膜出现过大机械性损伤的同时,也保障了穿刺一次成功率的提升[2]。且相对而言,颈外静脉离心脏相对来说比较近,因此血液回流比较快,能够对液体渗透压起到快速降低的作用,降低了患者出现堵管、渗漏以及静脉炎的发生几率。

而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四肢浅静脉质地较硬且血管壁脆性较大,加之缺乏脂肪衬托、静脉弹性差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其滑动性较大、缺乏较佳充盈状况,进而发生穿刺困难现象,同时也极易导致其血管内膜发生损伤[3]。对老年人实行静脉留置针留置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留置针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炎、局部渗漏现象;此外,由于患者四肢浅表静脉的血流相对比较缓慢,以此会导致营养液输入时因高分子液体滞留时间过长刺激血管,同样也会导致静脉炎症状的发生。因此,四肢浅表静脉留置针输液方式对老年患者而言风险较大。

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方式相比较四肢浅表静脉留置针输液方式而言,其更具优势,但也需要使用得当,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4]。相关临床研究资料表示,由于颈外静脉活动度相对来说较小,固定比较容易,很难因针头移位导致渗漏状况出现,同时也不会对患者的起床活动造成干扰,加之其穿刺操作简单便捷,有着较低的穿刺疼痛感,说明其具有较高运用价值[5]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对老年患者实行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方式相比较四肢浅表静脉留置针输液方式而言,其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状况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

综上所述,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方式由于四肢浅表静脉留置针输液方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周筠, 刘治. 探讨肾性高度水肿患者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科学, 2017(23):237-239.

[2]潘素美.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输液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8(2):173-174.

[3]呼菊莲.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骨科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与护理[J].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7, 15(3):91-92.

[4]姚倩, 田甜. 老年长期输液患者应用浅静脉留置针的安全管理[J]. 现代临床医学, 2018, v.44;216(3):233-235.

[5]魏红.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急救输液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71):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