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性高度反思国产抗战题材电影之观念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5
/ 2

站在人性高度反思国产抗战题材电影之观念变化

万悦琪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 300387

摘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之下,中国电影市场的进步和发展可谓是十分迅猛,中国市场在国际市场之下的所占份额比重也越来越大,不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的增长速度都极其之快,特别最近几年商业片所占的比重可谓是不逊色于其他的电影大国,按照现在的电影发展规模与速率来看,中国市场有望在几年内赶上美国电影市场规模更甚超过美国电影市场规模。是的,中国电影市场在茁壮成长,从电影上线率和观影人群增长率再到电影资本市场和电影经济发展,这些方方面面无一不昭示着中国电影市场已然成为全球电影市场所占据的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但是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的市场环境之下,所产生的问题也同样很多,并且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因为这些问题限制着中国电影业的健康和繁荣发展,我们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市场上的规模如何扩大而是应该站在为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甚至是人性的角度上去反思我们的电影观念究竟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抗战题材电影分析

(一)抗战电影的内在价值

从电影价值的角度去思考,这场战争的背景极为丰富,日本的非正义侵略和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都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从历史角度的高度上这场战争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有着深刻的历史含义,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表达着中国在面对敌国外侮的时刻依然毫不惧怕那所谓的大日本帝国的入侵,用坚定勇敢的信念和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所以对于抗战题材的表现来说有极大的思考维度和灵魂触动的力量带给受众群体。所以抗战题材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许多的电影制造者愿意去选择这样的题材去拍摄电影带给受众除娱乐性之外的深刻意义。站在人性的高度上这类抗战题材可以呼唤人们心中所沉寂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更能让我们认识历史、回顾历史、铭记历史,懂得如何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的时候和平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二)抗战电影观念变化

抗战题材电影若依照时间轴的方式来进行分析的话,有着不同的涵义和内容。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创造了众多的抗日题材的电影,那时的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救亡图存的阶段的抗日题材的电影从1932年正式摄制并且投放市场,这一阶段的抗日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如《共赴国难》、《小玩意》、《狼山喋血记》、《青年进行曲》、《热血忠魂》等许多的电影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品,举例来说,由费穆导演,红警铃、黎莉莉参与演出的《狼山喋血记》就是一部隐喻的抗日题材的电影,是国防电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讲述的是野狼肆虐村庄,而朴素的村民团结一致打狼的故事来隐晦的表达抗日主题,用野狼比作侵略者身份的日本人,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救亡图存的抗日主题,通过村民在对狼的战斗中的态度来来表达中国人民对对待侵略者的态度。又如孙瑜导演,阮玲玉主演的《小玩意》,这部电影通过叶大嫂这个人物在面对战争时的恐惧来表达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的普通小人物的心理,对战争的恐慌和惧怕。对于这些抗日题材的电影的观念是以其激发出人民的爱国之心、民族之情,渴望用电影为抗日战争作出精神上的贡献。

在结束抗日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结束了饱受苦难的抗日战争之后,对新的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所以此时不再是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呼吁抗日,而是为了单纯歌颂在抗日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比如《狼牙山五壮士》、《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影片也从层面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灵活的作战技术水平,一般以八路军、新四军中的英雄人物为主,这一时期的抗日题材的电影呈现出了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往往在刻画上出现较为突出的特点,代表正义的英雄是善良、正义、机智的化身,而敌军是代表邪恶的势力是愚蠢、残暴、丑恶的化身。两者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横沟,这一阶段的电影创作与政权和所宣扬的文化有关,次时代电影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功能。所以这一时期形成了歌颂抗战英雄,表达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突出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这时期的抗日题材的电影也取得了质的变化。如《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喋血孤城》等,这些电影同样刻画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和英勇事迹,还原了历史上的抗日战争时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伟大斗争,可以说是对抗日题材的一大突破。

而在当今的时代,伴随电影的商业化和电影技术的发展抗日题材的电影也逐渐向娱乐性质逐渐转变。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这些抗日题材的电影运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影片的质量,给予观众焕然一新的体验,在张艺谋导演的视角下去回顾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虽身为妓女但是为了那些教堂里的女学生慷慨赴死的精神让我们看到在战争中高尚而善良的人性光辉。这部影片不仅在商业性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艺术思考上也让人深思。

二、抗战题材电影中出现的观念问题

在这些抗日题材的电影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变化。一是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过分追求与人物的传奇性和艺术高度却忘却历史本身的真相,仅用人物来带动电影让历史黯然失色。甚至过分夸张人物的能力,如“手撕鬼子”、“用手榴弹打下飞机”等抗日神剧的产生都让历史意义荡然无存,片面之追求娱乐性而忘记了历史的本真。

二是未能公正客观的看待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贡献的英雄。因为政治原因,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漫长岁月中仅仅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英雄人物和对于抗日战争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全然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奋勇杀敌积极抗战,即使刻画了国民党的军队也都是较为负面的形象。国民党虽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但是在民众的发声之下也与共产党积极合作参与多次战役与日军战斗。

三是艺术色彩过于浓郁。为了形成人物之间的突出对比,赋予人物诸多典型特征,就如同一说起日本人就会在后面加一个后缀—鬼子,这种手法虽然深入人心但是对于日本军队的描述过于敏感,甚至用贬低式的手法将人物描写,使得观众对于扮演者都产生了仇恨情绪。人物塑造过于单一,过于形式化。

三、抗战电影放站在人性上的思考

从人性角度来说,这场抗日战争对于中国来说一场浩劫但对于日本来说同样也是,普通的日本民众也因为这场战争带来了许多痛苦和灾难,在这场战争中虽由日本挑起,但是是以政府和天皇作为主导力量,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和平的生活,战争本身就是一场利益争夺,可落在每个普通人普通家庭身上却是一场悲剧。所以在电影观念上的变化也表现着我们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那些逝去的人们都是战争的牺牲品,都揭示着战争的罪恶滔天。我们不应该站在过于主观的角度上去思考我们在战争中所受的伤害,而是认清如若战争一旦出现所受伤害的不光是我们中国同胞更是全世界人民,他们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被迫与家人生离死别却无法改变,不仅是身体之伤更是精神之灭,让我们懂得战争的丑恶去珍惜现在的和平。与此同时我们当然也要铭记为何抗日战争会得以发生,为何我们被侵略被鞭打,因为日本对东亚的野心和对战争的错误认识同时也是因为闭关锁国、军备废弛、民心涣散,用抗日战争来教会我们更多的是正确认识历史、铭记历史从中获得反思。电影在对抗日战争的描述上应该客观地重现历史,给予我们现当代人正确的认识,电影不应告诉我们仇恨,而是应该告诉我们如何摆脱曾经的苦难并且再也不会发生像南京大屠杀等那样的悲剧,用电影这门艺术来纪实抗日战争,唤起人们心中的人之本性,从而感化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