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保护角度下的城市风貌控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基于生态保护角度下的城市风貌控制研究、

赵 凤

德阳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基底,提升城市的品质和辨识度,亟需对城市风貌控制进行合理的引导。为此,本文以德阳市健康谷为例,从总体控制、建筑总体控制、景观环境控制、环境设施控制方面研究城市风貌控制的策略。

关键字:生态保护;城市风貌;建筑;景观环境;

城市风貌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现出来的城市生活环境特征,是塑造城市特色最直观的载体。为控制和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建设全域高品质的城乡空间格局,实现城市组团显山露水的特色,本文以德阳市健康谷为例,对如何塑造城市风貌特色进行研究。

1 地域特征概述

德阳市健康谷位于城市东部,地形主要为丘陵地貌,丘陵地带之间分布有相对集中的带状农田。山田面积较大,构成了良好的生态基底。该区域用地特征、丰富的水系水库以及富有变化的田野林地是非常宝贵的自然环境资源,对城市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性保护应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标准。

2 总体控制

健康谷区域受地形限制,城市的承载能力比较有限,但山水景观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应充分体现“依山就势,布局紧凑”的风貌格局。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应塑造中小尺度、舒缓灵动的城市空间环境, 延续山水格局、保护生态基底。主要山体廊道、组团绿隔应保持地形地貌的原生性、生态性和连续性。聚居点空间布局应结合地形,以组团式布局为主,利用绿廊、水系,形成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街、巷、院整体空间结构。

3 建筑总体控制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视觉元素,城市“高”与“色”是城市风貌的重要标志,而建筑则可以直观的表现出这两种特质。对城市区域内地块进行整体风貌控制,同时建筑布局应处理好建筑与山体、水体、路街之间的关系,以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3.1 建筑高度。

为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关系,城市建设用地中,建筑群体应面向城市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与纵深的空间层次。

3.2 色彩控制。

城市色彩直观展现城市风貌。建筑色彩应遵循“整体协调、组团变化”的原则,合理确定主、辅助色调。健康谷区域内的建筑主要以暖黄灰色系作为基调色,点缀色宜以红褐色系为主,形成既协调统一又富有变化的地段色彩,体现对城市文脉的延续。

4 景观环境控制

对于丘陵地区而言,识别山体和滨水等重要的视线开阔空间,打造富有韵律的天际轮廓线,可从自然风貌保护与控制和滨水岸线控制进行控制和引导。

4.1 自然风貌保护与控制。

丘陵地区应保护好山头以及连续的山脉走向,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和视线通廊,划定重要观景点与主要山体之间的眺望视域。眺望视域范围内禁止建设高层建筑。前景区域建筑遮挡山体不得超过山体高度的30%,背景区域建筑不得突破山体轮廓线。

4.2 滨水岸线控制。

预留滨水岸线,形成公共空间。滨水岸线应根据功能和特性需求,采用不同处理手法创造多元的水岸环境与亲水体验。滨水岸线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控制形式:

生态岸线: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区生态廊道内的水系。此类岸线应保持自然生态的驳岸处理方式,严禁人工硬化处理。

生产岸线:主要包括各引水渠、各生活供水水库。此类岸线应采用人工护岸与防护绿地结合,尽量缩小生产性岸线的长度。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相关工程设施的观赏性,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效果。

生活岸线:主要包括城市公共活动岸线,为具有景观游憩功能的岸线,包括人造景观水体的边缘。此类岸线应与相邻的城市建设区保持整体的空间关系,确保与其之间的空间延续性和交通可达性。岸线布局应布置滨水的、连续的步行系统和集中活动场地;岸线设计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创造多元的水岸环境与亲水体验。

5、环境设施控制

为了更好的体现健康谷区域的风貌特色,强化环境设施控制,契合区域整体发展特色。

5.1 照明控制。

建设项目应同步考虑夜间景观照明设计要求,重要公共建筑以及位于城市主要道路、中心区或滨水的建筑,鼓励设置装饰性和应景性节日灯光。景观照明灯具、设施的选型与设置应纳入建筑外立面设计、与建筑整体结构和环境协调。

5.2 街道家具控制。

一条街道上的家具应采用同一系列设计以保证完整、统一。街道家具设计应符合街道尺度和个性,并具有艺术性。中心区、商业街、滨水公园等地区的设施应重点设计、体现个性。

5.3 标识设施控制。

使用统一的标识方式,合理确定标识的位置、内容和形式。标识设施应整合道路、地名、重要设施、景点等信息和功能进行集中设置,也可结合公共空间中的车站、广告牌等要素进行一体化设计。

6结束语

城市风貌特色作为一个城市日益重要的载体,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探讨了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强化城市风貌控制,以期营造出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强化城市的识别度,增强人民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国际健康谷城市风貌控制导则(试行)[J],2018.

[2]郎宇茜,詹立宇.地域文化解析下的城市风貌塑造路径探索—以成都天府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项目为例[J].中外建筑,2019(05):81—83.

[3]马聃.高原河谷城市风貌特色控制引导方法—以西藏林芝为例[J].规划师,2018(03):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