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邓妙杏

罗定市中医院 527200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本文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210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其接受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接受中医综合护理干预的中医护理组和接受常规护理服务的常规护理组,每组各有患者105例。结果 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中医护理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上存在明显的优势,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运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不仅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同时,也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住院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由于冠状动脉突发性持续缺氧而引起的心肌坏死,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以及出汗、恶心呕吐和烦躁不安等,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休克,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死亡。而有临床研究表明在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配合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就应该分析更好的护理方案[1]。本文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210例作为实验对象,观察了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实验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文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210例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患者有108例,女患者有102例,年龄最大的患者有70岁,年龄最小的患者有40岁,平均年龄为(54.3±3.7)岁;病变的位置有前壁、下后壁以及高侧壁和正后壁。按照其接受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中医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有患者10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相同的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组患者常规的西医护理服务,密切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好抢救和供氧准备。中医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组患者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内容如下:

1.2.1情志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数都存在紧张、焦虑以及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了患者的心神,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护理人员就应该通过听音乐、看书刊杂志等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让患者将自己的负性情绪释放出来,疏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负性心理状态[2]

1.2.2中医饮食调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其饮食结构和习惯,让患者以清淡、低盐、低脂饮食为主,如黄芪粥、挑仁粥等,避免出现过饱或者是过饥情况。保持大便通畅,切忌排便用力,适量服用潘泻叶或麻仁丸。

1.2.3中医按摩:有效的中医按摩可以增大患者的心脏射血量,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因此,护理人员就应该根据中医理论配合捏、按、揉、滚等手法对患者的母经、子经以及手少阴心经进行穴位按摩,同时,刺激脚部的涌泉等穴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

1.2.4耳穴按摩:将没有炮制的王不留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并将其粘于0.5cm×0.5cm的胶布上,将耳穴神门、心、枕、皮质下以及交感作为主要的穴位,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不同针对性的选择配穴,将粘有王不留的胶布粘于选择的主穴以及配穴上,每次按揉5分钟,每天2次,每3天更换一次胶布。

1.2.5注意休息:患者需要安静的休息环境,对此医院可以对家属的探望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为其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病房环境,以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长时间或过多家属的探望,影响患者病情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心肌炎)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均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全面的记录,以供实验统计和分析。

疗效判定标准: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为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有所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为好转;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心功能均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本次实验研究中所有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和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卡方(X2)分析,组间构成比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实验数据结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有105例患者,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中医护理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存在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

组别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中医护理组

105

62

41

2

98.1%

常规护理组

105

47

45

13

87.6%

*注: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护理组患者比较,P<0.05。

2.2中医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有患者105例,中医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护理情况分析比较

组别

例数

护理满意度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住院时间(d)

中医护理组

105

97.1%(102/105)

1.9%(2/105)

15.34±2.87

常规护理组

105

85.7%(90/105)

7.6%(8/105)

22.58±3.75

*注:基本护理情况与常规护理组患者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中医上属于“胸痹”、“真心痛”等疾病的范畴,其主要的发病原因为外邪入侵、饮食不节、情志紊乱以及脏腑亏虚,在为这一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在有效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理论,从而提高临床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3]

中医护理理论将人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为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更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保证每一项护理措施均具有针对性,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护理质量。运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保证了患者的营养均衡,通过中医和耳穴按摩达到滋阴益气、活血行气以及化瘀消炎的作用,促进患者病情的更好恢复。在本次试验研究中,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中医护理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上存在明显的优势,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不仅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同时,也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予以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瑾,李小玲.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4):148-151

[2]鲍玉新.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效果分析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01(01):69-71

[3]王莉,费敏.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3(14):2813-2813,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