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13
/ 2

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分析

于文倩

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 150000

【摘 要】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可以了解到中药四气理论,包凉、温、热与寒,当前对于寒热药性的药品的探索比较深入。在借助中药药品进行治疗时,必须精准把控药性,同时还要了解其具有的毒副作用,以此来安全地应用中药。本文根据对中药的寒热药性的认识,对其药性展开分析,同时强调这类中药药品的基本毒副作用,明确有效的毒副作用控制方法,以此来扩展中药的使用范围。

【关键词】中药;寒热药性;毒副作用;分析

我国的中药具有极为丰富的药性,在进行药品药性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可将重点放到归经、五味、四气以及升降浮沉等方面,另外毒性也是中药药性的分析要点。通过四气理论系统可以掌握药物给人体的寒热、阴阳盛衰带去的影响。药物具有明确的寒热偏性,但是毒副作用又限制了中药的正常使用。本文着重探讨中药具备的寒热药性,利用现代客观评价系统对寒热药性带去的毒副作用展开有效评价,最后介绍可用的防控毒副作用的方法。

1寒热药性理论研究成果

《神农本草经》有“药有寒热温凉”四气的论述,后世医家发展了本草“四气”的理论,开始在诸药下列“性”,确立了“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兼具,主对治疗,由是而出”,使四气在药性辨别、疾病主治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对中药寒热温凉的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的研究,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研究内容。基于大量药性研究的实验及临床实践,许多学者对中药寒热药性的辨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肖小河与王永炎院士共同提出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认为生命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热力学系统,而寒热药性是机体能量代谢与热活性的重要反映,利用热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较为科学地阐释寒热药性的现代内涵。另外,樊氏等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发现藤类中药以性温和性平者居多,各占藤类中药的37.0%和25.5%,而性寒、性凉者分别占18.0%和16.5%。其他研究寒性热性中药药性的还有利用文本挖掘方法、运用线粒体能量代谢的检测、用数学建模识别中药寒热药性特征的标志、从药物所包含化学成分的微观层面用网络分析方法;另外,还有人探索性运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辨识,以及“药性三要素”假说、药性“网络靶标”假说、“寒热药性与电子得失相关”学说、“性-效-物质三元论”和“药性可拆分”学说等,都是通过构建不同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来揭示其内涵。从中药药性角度来看,中医防病治病主要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干预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与代谢调控网络,使之恢复自组织力,达到新的有序平衡的过程。

2 评价毒副作用

有研究表明,具有温热属性的白附片对肾阳虚和健康小鼠在代谢物谱上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显示温热药存在毒性作用。有报道,含麻黄的减肥药在部分个体中有致心血管毒性方面的作用。观察发现,通常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皮肤过敏症状、肾脏损害和贫血,而温热药所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的数量则较寒凉药为多。

黄氏提醒,麻黄在用于减肥时确实具有心血管毒性,要引起使用者的注意。李氏等在对凉性药物雷公藤的不良反应分析中发现其可发生胸闷、心悸、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严重时还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赵氏等通过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统计,发现有88种可引起心血管毒性,其中寒凉药46种、温热药42种,说明中药的寒热药性和毒副作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由于技术手段的原因,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的辨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局限性。古人是以单个药物服用后的反应为依据来辨识毒副作用,现代中医也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阐释中药的毒副作用,尤其对中药寒热药性的不良反应更以临床表现为主。现代介入技术能更客观地对药物毒副作用作出评价,如生物效价检测技术。生物效价检测是以药物的药理作用为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供试品和相当的标准品或对照品所产生的特定反应,通过对反应剂量间比例的运算,测得供试品的效价或毒性。周氏等运用基于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冷热板示差法,显示药性越寒凉,ATP酶活力、机体耗氧量下降越显著,即越寒凉的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越大。总之,目前对于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研究手段和技术虽不多,但已充分引起了业界重视。随着客观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中药寒热药性的认识也必将深入,有助于中医药在应用过程中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3 防控毒副作用的建议

研究中药带来的毒副作用时,应当对以下情况进行考量,如调剂不合理、炮制错误、配伍错误、超剂量应用以及个体差异等影响下,患者的用量用法无问题,却形成了不良反应。但是本次研究中探讨毒副作用问题与之不同,主要指使用中药过程中,未正确把握其寒热药性,进而带来的不良反应。可选用的防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做好配伍控制工作,在制备白虎汤时,其中的石膏属甘辛大寒,知母属于苦寒,具有质润的特点,可搭配甘草与粳米,其中甘草性平味甘,能够避免大寒药性过多地影响服用者。使用中药时,要确保用药量的合理性,尤其是在使用寒热药性较为突出的药品时,不可随意确定使用量,应当坚持因地制宜与因人而异的原则,精准把控药品的使用量。除了从药品入手,进行相应的防控工作之外,还应对药品使用者的体质进行关注,如果患者属于虚弱或者过敏体制,其在服用寒热中药时,应当搭配其他能够扶助正气的药品;根据中药应用经验,可以通过深加工、煎煮法剂型控制等方法来对药品的毒副作用施加必要的控制。

基于治病的需求,配伍中药的组方时,必须要重视个体差异性,做好控制毒副作用的工作,除了调整配伍组方之外,还可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来对药材实施深度加工处理。

4 推动中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

认识中药药性,不能只片面地关注其功能性,还要对应用问题进行把控。为了推动中药这一传统药品的现代化,相关研究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其具有的毒副作用以及寒热等药性。中药往往具有较为复杂的药性,寒热属性具有多重化的特点,因此要关注其多样性特点,不可只从单一的角度加以分析,要对药性开展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辩证的方式来认识寒热药性带给患者毒副作用,不能夸大中药的这种副作用,同时也不能直接忽视不计。做好国际评价标准系统与中药药性理论的衔接工作,以此来支持将中药推向国际市场的活动,借此吸收国际先进的药品研究经验,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来支持传统医药体系的完善工作。

5 结语

中药的广泛应用与国际化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成果的支持,形成中药功效认知系统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系统生物学与现代药理学的理论支持,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对中药药性的相关内容进行反映,针对寒热药性,完善相应的指标系统与辨识手段,可以帮助更好地推进中药的现代化,同时也能够帮助明确服用中药时,寒热药性带去的负面反应,有效落实防控工作,提升中药的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欢欢, 陈晨, 王鹏. 中药物象与其寒热药性相关性的研究概述[J]. 吉林中医药, 2017(06):80-82.

[2] 马洁琼 .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性研究策论[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3] 张茹. 中药毒副作用的预防对策及药理分析[J]. 北方药学, 2017(10):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