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儿童精神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10
/ 2

护理干预在儿童精神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效果分析

王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市, 830001

摘要目的:探析在儿童精神病药物治疗中使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于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儿童精神病患者,共计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50例患者分到对照组,另外50例分到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两组采用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和分析患者的临床状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用药依从性以及患者的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评分情况。结果:通过观察得知,观察组患儿要无论是住院时间还是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儿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组,同样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儿童精神药物治疗中,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对不良反应的减少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儿童精神药物治疗;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前言:儿童精神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常使用精神类药物进行治疗,然而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会对患儿的身体造成影响,从而导致用药依从性降低。因此,需要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部分儿童精神病患儿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对两组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并比较两组效果,以此探析,在儿童精神病药物治疗中使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儿童精神病患者中,选取其中100例作为本次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到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中50例患者。观察组中男女患儿的比例为(28例:22例),本组患儿的年龄阶段处于7-14岁,年龄的平均值为(10.23±2.78)岁,病程阶段处于5个月-5年之间,病程的平均值为(2.47±0.42)年。对照组中男女患儿的比例为(29例:21例),该组患儿的年龄阶段处于8-14岁之间,年龄的平均值为(10.76±2.89)岁,病程阶段处于4个月-5年之间,病程的平均值为(2.62±0.56)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的可比性较高。

1.2方法

所有的患儿均接受精神类药物治疗,选择利培酮口服的方法,在使用药物时,要控制好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法。起初服用剂量控制在1ml/d至2ml/d之间,根据服用情况,可适当提高剂量。

对照组在上述方法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耐心指导患儿用药,并做好基础护理工作。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积极的进行健康宣教。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未知的事情会表现出恐惧心理,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无论是环境还是医护人员均较为陌生,因此,治疗时会出现依从性差的情况。所以,为了提高患儿的用药配合度,护理人员要积极的进行健康宣教,根据儿童的喜好,可将相关知识制作成为图像或动画的形式,以此进行药物治疗及相关知识的讲解,并将相关注意事项以上形式讲解清楚。另外,给予患儿一定的鼓励,提高其战胜病魔的信心,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患儿入院接受治疗时,由于环境的陌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抑郁的心理情绪[1]。同时在进行药物治疗时,药物的毒副作用会对患儿的身体造成不适。所以,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护理,并积极的进行沟通,并通过沟通了解患儿的心理状况,采用安慰的语言进行心理疏导。此外,对治疗依从性高的儿童进行鼓励和表扬,可将动画播放作为奖励,以此提高所有患儿的积极性。

预防性护理。在儿童精神病的治疗中,药物的使用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药物的毒副作用会对患儿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儿童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身体各项机能正处于发育阶段,所以,治疗时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于此,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提高巡视频率,并对患儿的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做好应急护理工作。由于药物毒副作用对患儿的影响较大,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儿进行严密的观察,若发现不良情况,应该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解决,并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生,从而提高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和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用药依从性以及患者的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评分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完成本研究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量资料;使用百分比(%)描述计数资料,两组数据检验分别使用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及用药依从性

据表1所示:观察组患儿要无论是住院时间还是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及用药依从性比较(n/%),x±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十分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总依从率

观察组

50

65.23±27.78

30

19

1

49(98.0%)

对照组

50

79.33±33.27

25

15

10

40(80.0%)

X2

2.901

7.521

P值

<0.05

<0.05

2.2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焦虑情绪筛查量表评分

据表2所示:观察组患儿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焦虑情绪筛查量表评分x±s

组别

例数

焦虑情绪筛查量表评分

观察组

50

14.01±2.22

对照组

50

19.83±2.02

X2

15.632

P值

<0.05

讨论

在临床医学中,儿童精神病较为常见。儿童发生该病后,会出现行为异常、沉默寡言、言语模糊集思维匮乏等现象,这些情况也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不仅会改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2]。所以,临床中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进行治疗,若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患者的病情逐渐严重。当前,在儿童精神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的方法较为常见,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精神类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若不对其进行处理,那么就会导致患儿对服药产生反感,从而依从性降低。

综上,在儿童精神药物治疗中,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对不良反应的减少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喻丽珂,马雁冰,王宏运. 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综合护理干预对策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37(01):78-80.

[2]肖铃娴,许浦生,何艳君,余春红,萧鲲. 广州市精神病患者家属戒烟护理干预需求调查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5):2263-2266+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