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偏瘫运动模式应用在早期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1
/ 2

谈偏瘫运动模式应用在早期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汤晶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康复三科 150000

【摘 要】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的1个月之内的应用有效性,确定偏瘫运动模式在早期康复治疗活动中的使用效果,找出最佳运动法。方法:选取100例脑梗死患者,其发病时间在最近两周内,随机设置分组,包括康复A组与治疗B组,患者人数均为50例,B组患者接受对应自身疾病的常规治疗,A组则在展开常规治疗的同时,还需进行康复治疗,关注患者康复治疗流程的设置,患者与治疗人员需要有畅通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对两组患者在运动功能方面的变化进行对比,确定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可以确定,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改变其原有的痉挛模式,患者能够形成更强的日常生活能力。结论:在早期治疗中,给患者进行规范化的康复治疗,设置合适的偏瘫运动模式,可帮助患者改善其原本的痉挛模式与运动性能,有利于患者全方位康复。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偏瘫运动模式;功能恢复

急性脑卒中患者经常会出现一些植物神经症状,主要是因为其病变通过间接或者直接的方式损害丘脑下部,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心功能改变、应激性溃疡、呼吸频率改变、体温升高、出汗与恶心呕吐等。本文主要对100例存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情况进行研究,确保在一定的住院时间内,患者可以形成最好的康复效果,研究过程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脑梗死偏瘫患者共100 例,完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康复组(A组)50例:采用常规药物疗法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45~ 70岁。治疗组(B组)50例:采用常规药物疗法,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51~73岁。康复疗程为15d。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发病后2~3d.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进行。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病人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治疗15 d后再作终期评估。

1.2 方法

针对两组患者,均需要提供常规治疗,使用扩张血管系统的药品、细胞活化剂与抵抗血小板聚集药品,同时采取对症治疗的模式,不运用溶栓药物以及手术治疗的方式。在患者发病的7天之内开展治疗,康复治疗实施15天后对患者进行评测,A组患者在接受除此测评当天,就进行系统化的综合康复治疗。

患者在脑梗死的初期阶段中,形成的肢体偏瘫的发展相对比较迟缓,开展康复治疗活动时,需要其在床上形成良肢位,变换体位,进行运动的部分包括踝、膝、髋、指、肘与肩关节,主要进行抬举活动与伸展屈曲活动,启动神经肌肉促进感觉法,重点应用其中的多关节与多肌群对角斜线运动,辅助支持患者开展肢体运动活动,通过促进手法强化肌张力,使原本呈现出软弱无力状态的肌群保持收缩状态。主动运动内容有床上移动、桥式运动与Bobath握手,每次应进行30min,每日需进行一次。检测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确定进入到痉挛阶段后,在康复治疗活动中,需要调整体位,选择抑制性体位,对原本的肌痉挛模式进行打破。降低患者肌张力时,可使用神经促进技术系统中的抑制性手法,上肢主要进行缩合伸展性动作,下肢则需要进行屈曲性缩合动作,早期通过坐位来开展床上动作训练与平衡训练动作。在站立联系过程中,应用人工辅助仪器进行站立练习,而后依靠站立床展开站立联系,采取循序渐进康复训练方式,预防患者肢体出现萎缩的情况。最后可进行行走训练活动,在这一阶段中,患者首先要能够站稳,并不会轻易产生疲劳感,可满足步行条件,即可开展步行训练。依照患者本身的情况变动,来安排日常生活方面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室外活动、上厕所、洗漱、穿衣与吃饭等,提升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

开展运动训练时,医护人员必须重视患者对于病情以及康复治疗情况的认知,能够主动参与这些康复训练,患者的主观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科学且有效的运动方式,给患者展开再教育,恢复其应有的运动功能。医护人员必须耐心地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在运动中形成的感受,患者在正确的运动引导之下,能够更深入全面地感受所有简单的动作以及后续复杂的动作需要使用的力度以及正常的运动感觉,提升对运动的控制能力,尽早使多肌群可维持协调稳定的运动状态。

2 结果

治疗前各组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的程度A组为27±17, B组为2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A组为68±27,B组为56±19,A组显著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P<0.01)。治疗后康复A组和治疗B组的Brunnstrom法划分阶段,康复治疗显著改善了痉挛模式(P<0.01),同时患者早期接受康复治疗后,缩短了痉挛阶段的持续时间,我们报告的病例大多数于15 d治疗后即出现了分离运动。

3 讨论

脑梗死早期,随着缺血半暗带的代谢性损伤、水肿、出血和血压的改善和恢复,可出现迅速的早期功能恢复。对于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来说,恢复功能的时间窗相对较短,这使最初几周内的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所以在这一阶段积极的神经科专科药物治疗十分重要。国内已有学者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被动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本组分析也充分证实这一点。近期国外学者仍有报道,卒中后康复治疗对卒中患者有益,而且随访发现改善的功能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延误早期治疗,在此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本来可以避免的继发性并发症,如挛缩等。即使是病情严重的患者,也应在床上进行关节活动范围(ROM)的锻炼及保持良肢位,以利病人今后的恢复。也有日本学者报道,动物实验资料表明局灶性脑缺血后,立即使动物仅运动其患肢,可使其脑损伤范围扩大,进而提出临床早日康复对功能恢复的负面影响。本试验未见到功能障碍加重。

神经功能进一步改善则基于一套完全不同的机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恢复机制,它是皮质功能重组,并与环境相互作用,促进了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为从轴突侧支长芽、失神经过敏、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离子通道的改变、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神经营养因子和某些基因的作用、病变对侧在脑半球的代偿和不同系统的行为代偿等方面进行研究。中枢性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为了较好促进脑的功能重组,需要多次反复的正确的动作训练,早期在迟缓期开始的康复治疗,可以尽早地建立正确运动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患者适应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达到一个稳定水平,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功能恢复可能性减小,所以不能放弃治疗,应该调整运动强度,尝试不同的或增加新的练习,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卒中后,患侧肢体会出现伴有肌肉牵张反射.(muscle stretch reflex, MSR)消失或减弱的所有随意运动功能的完全丧失。48h内,会出现患侧肌肉牵张反射和弹指反射亢进,这些反射需要3~ 29d才能完全出现。短期内,腕屈肌和屈指肌的张力会像踝部跖屈肌的张力一样增高。因此,患侧上肢表现为内收屈曲模式,患侧下肢为内收伸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董延广, 尹帅, 张延川.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J]. 健康之路, 2017(12):36-36.

[2]李萍. 早期康复治疗与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7, 36(1):85-87.

[3]李海玲, 张春隆, 刘卫强. 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J]. 现代养生,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