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1
/ 3

郁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钟琴

广东云浮市郁南县土壤肥料站 ,广东云浮, 527199

摘要:本文介绍了郁南县的农业概况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分析了郁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郁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以其加快郁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郁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协调,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稳定的过程。近年来,郁南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固主导、引品种、促改种、建基地、推技术、抓产销”的思路,及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推进现代农业、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结合,着力推进沙糖桔黄化病区和低效农作物的改种,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认真审视、客观分析我县实际,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龙头偏少、带动偏弱、链条偏短的初级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速度与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农民增收的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依然十分严峻。

1.郁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郁南县属云浮市管辖,是一个“八分山地一分田,半分河道半分村”的粤西山区县,地处西江中游南岸,东与云安县、南与罗定市、西与梧州市龙圩区接壤,北与封开、德庆县隔江相望,总面积 1966.2 平方千米。 其中山地面积 15.53 万公顷,林地

面积 13.25 万公顷,耕地面积 2.25 万公顷,水田面积 1.69 万公顷,旱地面积 0.54 万公顷。辖15个镇,19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3.57万,其中农业人口41.7万人。郁南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短,造就了郁南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原生态环境。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北果南桑、种养并进”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主要农作物有优质稻27万亩、无核黄皮10万亩、沙糖桔10万亩、蚕桑6.1万亩、荔枝5.8万亩、蔬菜3.7万亩、木薯4.8万亩、花生5.9万亩、南药26万亩等。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2.1农民观念未转变,调整结构主体并没有动起来

一是观念守旧。作为结构调整主体,农村年轻的、有文化的都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守农村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弱劳动力,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存在着“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积极性不高。砍伐黄化树进度较慢,防控上存在一定隐患,甚至有些还有抵触情绪,缺乏参与热情,果园疏于管理,个别农户担心砍伐沙糖桔病树改种新品种后出现滞销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调整结构认识不到位

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当前,郁南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数年龄偏大,15个镇农业服务中心现有在职人员41人,较低学历,缺乏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一学历是本科的人员只有廖廖几人,高级职称人员基本没有,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二是认识不到位。乡镇和部门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广泛性和深远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调整的范畴仅限于生产领域,停留在每年面积数量的增减上,对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谋划较少,考虑不多,没有从根本上思考如何就农业抓农业,如何改变传统的种养模式和习惯。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今后发展的重点仍然不够清晰,没有制定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

2.3土地流转慢,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基地

土地流转方往往要求土地能够连片流转,以便于规模经营。但是土地零星承包到农户手中,同一个村组的农户家庭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农民愿意流转,有的不愿意流转,造成流转土地无法集中连片,从而给转入方进行规模经营造成困难。有许多民营企业、外来企业有意参与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但农民对土地流转顾虑重重,闲置山地、农田未能集中流转到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手中,没有形成较大的生产基地,产业集聚带动效应未能体现。

2.4资金投入不足,示范点作用发挥不大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郁南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底子薄、资金紧,受现有财力制约,政府对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少,上级扶持资金有限,金融支农力度还不够,只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农业银行等的小额贷款,农民自身积蓄能力差,导致资金投入不足,使农业基础设施、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示范基地建设未能形成现代化、规模化、基地示范带动不明显。

2.5结构调整进展不平衡,效益不稳定

乡镇之间、村组之间结构调整进展不平衡,部分乡镇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明确,措施得力,特色突出,效益显著,其他乡镇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来说,农业结构调整速度还不快,对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还显得不够充分。缺乏专业预测预警机制,农民对市场风险认识不足,广大农民只是按照上一生产周期的市场行情来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易造成某一产业规模盲目扩大,效益降低。由于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造成种植效益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

3.促进农业产业构调整的对策

立足于本地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引导、连片开发、农民主体的原则,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沙糖桔黄龙病区改种,大力推广圣女果、台湾珍珠番石榴、金皇芒、澳洲坚果、香蕉、三华李、南药、蔬菜等示范基地,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县无核黄皮、圣女果、南药、金黄芒、蚕桑、蔬菜等种植示范基地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巩固原有特色农业品牌,做强做大特色主导产业

1)加强管理,重振沙糖桔产业。一是加强果园管理。加强对现有沙糖桔果园管护,用生物菌肥等方法进行改造,推广无毒沙糖桔种苗。通过培训班和现场销毁病树,使农户对黄龙病和黄化病的认识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发生黄龙病的,自觉销毁病树,发生黄化病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二是建立基地。每个沙糖桔种植大镇建立2-3个黄龙病防控示范基地,实施标准化管理。增施有机肥、综合防治病虫害,根除零星发生的黄龙病树,使果园复绿。以此实例宣传推广,推动防控工作。三是推广无病毒苗。利用专项资金,建立沙糖桔无毒苗圃,在全县新山坡地新区、已砍黄化树地及刚感染黄化病的果园等推广无毒苗种植,确保郁南沙糖桔种植面积维持20万亩;四是建立综合防控示范点。建立沙糖桔综合防控示范点,推广广宁、四会沙糖桔高密植种植模式,在新区开发或旧区(改种2—3年后)种植无病毒种苗,采用三种规格种植(每亩150或250或330株),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综合防控示范点,逐步推进,规模发展,振兴郁南沙糖桔产业。

2)擦亮无核黄皮品牌,做大无核黄皮产业。一是充分发挥郁南无核黄皮名优特优势,进一步扩大无核黄皮产业。鼓励沙糖桔树黄化区改种无核黄皮,同时优化无核黄皮产业链,通过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建设,逐步开发以果酒、凉果、糕点为主的无核黄皮深加工产品,拓宽无核黄皮产业;二是筹划建设黄皮展示馆,以生态文明镇、村建设为契机,以郁南无核黄皮产业为主线,建设黄皮文化大观园,重塑黄皮城风貌,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游和生态休闲游,让游客知道世界唯一的无核黄皮在郁南,郁南黄皮名扬全球,从而提高郁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郁南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加快无核黄皮产业园建设。通过强化无核黄皮品种品牌优势、补齐加工短板、加强科技支撑、拓展农业功能,把郁南县无核黄皮产业园打造成“中国第一知名、广东著名特有、三产高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郁南县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3)发展养蚕新模式,壮大蚕桑产业。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县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为龙头,开展“公司+农户”合作养蚕新模式。一是扩大工厂化养蚕模式,县信达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合作养蚕新模式,收购五龄熟蚕工厂化结茧,提高蚕丝质量增加农户收入。养蚕户按传统习惯方式每年可养蚕17批,如果交售五龄熟蚕,农户全年可育24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扩种蚕桑面积,满足五龄熟蚕养殖户桑叶供给。一方面提高原有桑园管理水平,增收桑叶,另一方面开拓原有种桑养蚕习惯地区,将沙糖桔黄龙病区改种桑树,发展五龄熟蚕养殖户,增加农户收入。

3.2创建基地,发展新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发展香蕉产业。改变沙糖桔黄龙病区群众守旧观望的思想,开创2—3个100亩示范基地,改变农户散种方式,组建专业合作社连片种植,建立苗圃,提供试管苗,推广种植。实施标准化管理,同时打造香蕉(粉蕉)品牌,实行统一收购、包装,产品销往珠三角等大中城市。

2)发展澳洲坚果产业。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快澳洲坚果产业发展步伐,以云浮市旭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南江口镇平罗村建立的澳洲坚果种植示范基地为龙头,通过 “市场引业主、业主拓基地”的思路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同时利用郁南县国信澳洲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40亩苗圃,以每年发展1000亩的速度,带动当地农民群众致富增收。

3)发展短期作物产业。积极探索“长短结合”模式,发展短期经济作物与长期经济作物有机结合,保证群众在新产业产出前有稳定的收入。建立“长短结合”示范试点,利用新种果树下套种瓜果时蔬类短期经济作物的模式,建立蔬菜种植基地,促进农民增收。

4)发展南药产业。遵循“以农业与中医中药有机结合为前提、以产业化为方向、以公司为龙头、以发动群众千家万户种植为基础、以低产田、荒坡地、旱地、山坑田为主栽地”的思路,推进南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以两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平台,加快以生药材交易为特色的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推动南药产业的发展。

3.3壮大龙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坚持“壮大现有、培育本土、引进外来”原则,落实有关激励和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做强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贸易等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降低农业风险度。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种养销大户、家庭农场”四大主体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加农业部、省、市各类农博会,打响郁南优质品牌,提高郁南农产品的知名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与阿里巴巴等平台协商,开拓新的、更好的销售渠道。同时结合实体店面,充分展示了郁南优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并在线上拥有自己的国际官网,为我县探索农产品电商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2)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我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普遍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一批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凝聚力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每个生态文明村建设1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做到农产品品品建社、主导产业业业建社、产业基地处处建社、示范园区区区建社、有农乡村村村建社、龙头企业企企联社。

3.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是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组织做好发动相关农户参加广东百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活动。二是抓好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工作,对全县各镇40名骨干农技指导员进行了能力提升的项目培训,通过理论课结合实地参观省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场所、基地等活动,提升农技指导员指导水平和能力。三是积极开展科普培训、政策宣传、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科技示范户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技术指导员、蔬菜栽培技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综合防治技术等培训班,派发水稻、蔬菜、荔枝、龙眼、无核黄皮、柑桔、蔬菜等作物栽培技术或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柑桔黄龙病控制手册、理性看待转基因等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