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2
/ 2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探微

韩冰 周超 赵路彬

滨州市京博乐安置业有限公司 山东滨州 256501

摘要: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的应用前景比较广,但在目前还存在比较多的技术性问题,施工问题有待解决,内部管理制度也有待更加完善。工程的模板、钢筋、混凝土施工问题都应当得到更大的关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质量与其密切相关。只有确保工程质量过关,才能给使用者一个满意的答复,才能进一步带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

前言:由于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具有安全、稳定、可靠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行业运用范围比较广。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在持续提升的同时,建筑行业对于建筑技术的提高的要求也逐渐在增多。因此,相关企业应当更加关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加大施工技术的开发利用,树立科学的发展方向才能给予建筑行业更好的运用前景。

1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特性及类型

1.1特性

对于当代建筑行业发展而言,施工面积相对紧张,以此向高层建筑发展靠拢,从而节省施工用地,但是该情况的发生严重增加了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难度。以高层建筑物为例,层层累加的重量与负荷力已经非常之大,所以要有大型柱体和墙体进行维持,面向该施工技术提出严格要求。在挑选建筑零件时,要对各项因素进行考虑,判断其可否肩负地震、暴风、暴雨所带来的荷载。

1.2类型

装配整体式框架、全现浇式框架、半现浇式框架以及装配式框架是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最常见的几种类型。在施工场地半现浇式框架的施工条件非常高,需在现场全方位浇筑梁和柱,所以要引用预制模板,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然而却不能增强抗震功能。全现浇式框架要求在施工场地完成模板的制造,合理运用施工材料,但施工周期会有所延迟,其抗震功效非常好。装配式框架的功能作用是在施工场地将所需材料焊接完成,该项工程施工难度轻,抗震功效弱。装配整体式框架对模板没有太多要求,抗震效果好,所以在各个领域应用频繁。

2建筑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不足

2.1模板工程技术有待提高

模板工程建设环节比较复杂、危险系数较高,因此在进行建筑框架施工时比较容易出现质检不过关等问题,且建设成本也比较高。在相关施工人员完成模板搭建环节之后,因为框架当前定型工作还未完成,一旦模板的承载力不足极易让建筑框架不稳固,甚至导致散架坍塌等事故。并且,因为进行模板安装是在高空进行,相关工作者的施工安全应当要有保障,进一步提高施工技术才能降低施工危险度。模板材料的选择也应当更加关注,施工时没有完善的标准加以限制,就极易导致模板材料选择不当,引起模板渗漏问题。施工完成后复查工作也容易被相关工作人员忽视,对于建筑架构的测量也不够准确,导致后期模板承重层出现变形等质量问题,养护管理人员对于模板的养护工作也做得不够到位。循环利用程序不能奏效,使在模板准备安装工作环节的成本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得不到有效改善。

2.2钢筋工程技术有待提高

进行钢筋建设工程时,在挑选环节就出现了许多问题。订购采集材料的工作人员没有仔细挑选好的钢筋材料,往往出现钢筋质量不一,层次不齐,杂牌众多的情况,这是钢筋工程技术得不到有效提高的根源。挑选完钢筋材料时,接下来是进行焊接工作,部分焊接工作者的准入门槛比较低,焊接技术不高,焊接经验不足,导致钢筋移位进而使此工程的使用寿命过短。做好钢筋结构组成时,养护也是一大工程,也直接关乎建筑质量问题。因为钢筋自身具有易氧化等特点,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钢筋养护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以上任何一个程序联系都比较紧密,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整个架构的质量都是容易散乱得不到保证的。

3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3.1钢筋工程技术

一方面,以高层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为例,在筹备钢筋项目所需材料时,通常要明确钢筋材料的储存位置,并以此固定,重视存放和管理钢筋材料工作,便于快速存取钢筋材料,为后期施工进度提供便利,另外,还要将钢筋储存部位的安全性。在框架结构施工前期,工作人员必须对每一件施工材料进行审核,确保其质量合格,重点检查的项目有材料数额、规格、型号和质量,保障施工材料数量的充足性,质量方面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在焊接钢筋材料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所使用的钢筋材料符合质量要求,严禁有劣质材料混入施工场地,作业人员要再三审核,使钢筋质量达到施工标准要求。钢筋在准备焊接时,务必要完成钢筋力学与焊接试验项目,尽可能快的解决焊接试验中遇到的材料问题,找出问题较多的钢筋材料,统一安排退货。此外,当钢筋材料满足施工条件后方可执行下料步骤。下料之前要存储大量钢筋以作备用,钢筋焊接结束以后,针对钢筋焊缝部位出现线性收缩问题时要及时进行调节,倘若受弯构件长度没有超过24米,这时钢筋放样剩余数量必须控制在5毫米之间;如果受弯构件长度超过24米,那么钢筋放样剩余数量就要控制在8毫米之间。

3.2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一方面,合理安置基础模板。在安装基础模板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对水平基础进行检测,对于每一条边线进行记录,随后使用此法来选取固定材料,严格参考各个边线。全面提高基础模板的刚度和平稳性,与此同时还可加强基础模板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主体结构模板施工技术。在整个模板施工环节该项技术是其核心,以主体模板施工为例,首先稳定立杆,为支撑体系重量提供保障。在施工期间,固定好立杆,通常是在牢固的平面上将其固定,随后经过一系列操作可以为接下来的施工供应越发坚实的结构支柱。然后针对上层模板与支架加以开工,使其可以肩负高难度荷载,同时还要坚固主体结构。支模施工期间,根据工程步骤实施,全方位稳固模板,从而执行接下来的步骤。此外,撤除多余模板。在模板撤除期间,要根据规则章程加以实施,应先撤除后安装的模板,随后撤除先安装的模板;先撤除重量较轻的模板,随后撤除重量偏沉的模板。

3.3混凝土工程技术

首先,混凝土原材料选择技术。采用合适的混凝土原材料,才可全面提升混凝土质量及成效。工作人员必须仔细查阅每一份施工材料,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避免劣质材料混入施工场地。针对混凝土类别及强度予以检查,包括生产日期与包装材料,落实混凝土原材料检查任务,从而采用最佳的材料。在运用材料过程中,可以较好的掌控剂量,根据标准规范,调理出合适的混凝土比例,通过混凝土原材料的合理选择,全面提升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效率及质量。其次,合理控制配合比。为了突出水泥强度和混凝土工作性,就要根据章程原则来合理控制配比。但是施工成本会有所上涨,同时混凝土用水量和体积重量也会产生明显改变,所以要严格控制使用的水泥量。最后,高度重视混凝土浇筑工作。通常状况下,混凝土浇筑工作在实施前,要提前设定建筑施工策略,随即拿到有关部门的审核结果。全方位考虑在混凝土浇筑期间产生的所有问题,使混凝土浇筑效果达到最佳。另一方面,混凝土浇筑施工正式开展前,要明确好模板部位,知晓界面尺寸,掌握标高高度,加大控制管理力度,确保相关设置与方案相贴合,保障相关支撑能够足够牢固。

4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施工体系不断在完善,技术多样化发展,突破了传统施工技术的瓶颈,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然而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具体施工时,存在部分问题,阻碍了施工技术的发展。外界环境比较复杂,也影响了框架结构交工时的质量。本文以此研究此技术出现的不足建筑工作者进行钢筋混凝土焊接时,不够细密极易出现焊头断裂等相关问题。进行模板工程建设时,施工工作者本身专业素质工作经验不足,致使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质量得不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海涛.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9(1):101-102.

[2]叶卫波.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析[J].江西建材,2018(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