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药理与临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8
/ 2

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药理与临床

姜龙

泰州亿腾景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泰州市 225300

摘要:抑郁和焦虑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情绪体验,均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精神疾患。近期研究显示,我国社区人口的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7.6%。抑郁障碍及焦虑障碍已成为困扰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治疗抑郁及焦虑障碍并尽可能地减少疾病复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的临床课题。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抑郁和焦虑障碍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抗抑郁;抗焦虑;药物;药理;临床

引言

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焦虑患者也越来越常见,似有不断上升之势,全球发病率为3%~5%,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抗抑郁、焦虑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和用药特点及趋势。

1抑郁障碍及焦虑障碍的临床特征

抑郁障碍是以情绪或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通常反复发作,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以及精神病性症状。其主要症状包括抑郁心境,兴趣感缺失,注意能力下降,自我价值感低,自杀观念及行为,睡眠紊乱,体重改变,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以及疲乏等。抑郁症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也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遍布各个年龄组。预计到2020年,在所有疾病中,抑郁症的全球总负担将跃居第2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焦虑障碍是指在没有脑器质性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情况下,以精神和躯体的焦虑症状为主要特点的一组精神障碍,具有紧张、担忧和畏惧的内心体验、回避的行为反应和认知、言语和运动功能受损及各种相关的生理反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特点。常见的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等。根据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社区人口中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7.6%,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焦虑障碍严重影响了患病者的躯体、心理以及社会功能,增加了全社会的疾病总负担。

2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药理与临床

2.1苯二氮类药物

利眠宁,第一个BZ类抗焦虑药物,1955年由Sternbach和Reeder研制成功,1960年正式推出,在抗焦虑药物发展史上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迅速取代了巴比妥类药物,而成为当时抗焦虑的首选药物。BZ类药物抗焦虑效果明显,疗效肯定,迅速起效,无明显严重的副反应。但本药最大的缺点是其多种药理作用均易产生耐受性,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包括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骤停可引起戒断症状。躯体依赖发生率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及剂量和疗程。估计连续用药大于6个月者为5%~50%。目前BZ类药物的滥用不仅仅表现在医疗领域,其非医学应用也逐渐有泛滥的趋势。对美国119个大学的10 904名2001年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BZ类药物的非医学用途使用率为7.8%,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白色种族的学生使用率高,男女没有明显差异,同时发现这些学生的物质滥用和其他问题的发生率高。也许正是如此,人们开始对BZ类药物谈虎色变,许多患者十分顾虑这一点,少数人甚至视之如“毒品”。这种担忧,反过来又加重了焦虑,因而限制了该类药物的使用范围和实际效果。其实,早在1980年大规模的反对BZ类药物的运动后,人们又开始对其地位进行了评估,发现对其滥用有夸大趋势。对长期用阿普唑仑的一个大社区调查,发现长期治疗中,所用剂量并未相应加大,多数病人仍按规定剂量服用。对来自44个国家的66位焦虑药物治疗专家的调查,多数认为BZ滥用的倾向相对较低,严格限制应用的证据不足。因此,只要严格按照推荐使用的疗程(一般不超过2~4周),BZ类药物的依赖是可以避免的。一定要严格把握使用指征,控制用量和短期使用,我国将BZ类药列为二类精神药品管理,限制处方用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滥用和依赖。对那些已经形成依赖的病人采用逐步减少用量,换用新型抗抑郁剂等药物并辅以心理治疗的方法,能够逐渐缓解药物依赖的症状。

2.2 5-HT与去甲肾上腺素(NE)双重再摄取抑制剂

(SNRI)SNRI主要通过对5-HT和NE的再摄取抑制增加突触间隙神经递质浓度发挥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高剂量使用具有轻度的多巴胺再摄取抑制效用。SNRI临床使用品种主要为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两者均对抑郁和焦虑有较好效果,是抑郁和焦虑治疗的一线药物。SNRI的优势在于其对躯体性焦虑症具有较好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躯体性焦虑症表现为各系统的非典型异常表现,如呼吸系统的气急、胸闷、窒息感,心血管系统的心慌、血压升高、胸痛等,运动系统的肌肉疼痛、震颤、抽搐等。SNRI是抑郁症伴发躯体性焦虑症最常用的处方药,对躯体性焦虑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NE能、5-HT能和多巴胺能系统的多重作用有关。Russell等对65岁以上老年抑郁症共病焦虑患者的研究显示,使用度洛西汀(一日60 mg)8周即可显著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躯体性焦虑症改善最明显,且与安慰剂组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停药反应。一项文拉法辛治疗焦虑性抑郁的大样本疗效评价研究(n=6 719)显示,24周末抑郁的缓解率为74.6%,共病焦虑缓解率为81.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95%为轻到中度不良反应。国内Huang等报道的一项研究显示,文拉法辛对抑郁伴发的疼痛效果显著,8周末的缓解率为40.2%,且疼痛症状的缓解与抑郁的缓解有关。

2.3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扑、紫苏、茯苓、生姜)此方能化痰利气解郁,常用于气滞痰郁型郁症(“梅核气”)的治疗。动物试验表明:其醇提取物对悬尾、强迫游泳小鼠的抗抑郁作用与盐酸氟西汀相近,能增加慢性抑郁模型大鼠蔗糖摄人量,可通过改变抑郁状态下生化指标异常而达到抗抑郁目的;有效成分主要是亲水的Bx4和亲脂的Bx5,其多脂成分Bx2也显示温和的抗抑郁作用。

2.4活血类

银杏(Ginkgobilobal)为古老的银杏科银杏属植物,是著名的活化石。叶和果都能药用,具活血化瘀、益智安神作用。其叶提取物EGB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和萜类内酯,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具神经保护作用。能减弱CRH活性,提高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非快速眼动相睡眠;提取物EGB761(含黄酮24%)能影响5-HT的重吸收;在浓度大于32mg/ml后,减少5-HT的重吸收,2mg/ml时达到80%的抑制率。一项针对慢性综合应激法抑郁大鼠模型的对照实验发现,银杏叶提取物(EGB)治疗组四周后,抑郁大鼠行为改善,海马CA3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阳性神经元面积比增加,而EGB联合盐酸文拉法辛(venlafaxine)组对大鼠行为的改善及海马CA3区BDNF阳性神经元面积比或反应强度的增加均优于单一用药组。

结语

抑郁症共病焦虑的现象在临床中较为普遍,一般而言使用一线抗抑郁药物即可达到抗抑郁和焦虑的双重作用。但部分药物或个体在使用抗抑郁药物后焦虑可能会加重,此时可短期合用BZD类药物,迅速缓解焦虑症状。对于焦虑症状较重者,可联合低剂量的其他抗抑郁药物或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但是需要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某些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对复杂的共病现象的效果尚缺乏证据等级较高的研究支持,尚不作为常规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忠.国外抗抑郁药的进展及国产化现状[J].上海医学,2003,249(6):270.

[2]翟金国,越靖平.新型抗抑郁药治疗焦虑谱系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4):1041-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