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语境中的大学语文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6
/ 3

通识教育语境中的大学语文教学探索

王超超

荆州教育学院中文系, 湖北 荆州 434100

The Exploration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General Education

WANG Chao-chao

(Jingzhou Education College Chinese Department, Jingzhou 434100, China)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语境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大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以通识教育语境为基础,改革语文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Abstract】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basic teaching,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s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model is urgent.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育语境;语文教学

【Keywords】gener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ntext; Chine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A

1 引言

近年来,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通识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受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重视。在新形势下,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实施通识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改革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识教育在实践中也遭遇了不少困难。

2 通识教育有效教学内涵与特征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大学的有效教学本质是教师在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或策略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地传授给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培养他们的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有效教学是相对于“负效”“无效”“低效”教学而产生的概念。在通识教育中,教学活动的“无效”“低效”情况还比较普遍,因此准确把握通识教育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特征,是研究提高通识教育质量路径与方法的逻辑起点。有效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生发展等不同角度进行界定,仅从单一的角度来界定有效教学,不够全面客观、科学合理。因此,有学者提出“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大核心内容”。据此,通识课程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使学生在智能、情感和社会化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其内涵可以从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用、教学效率等视角进行理解。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的观测依据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智能变化和学习态度,教学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业成绩的取得以及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而且体现学生在态度、情感和品质方面存在的向上的积极变化。通识课程教学效用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内容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学习的成果既能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还能够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通识课程教学效率是指以较少教学投入产生最大的教学成果,体现在课程教学方法与过程的科学、简洁、省时,在既定的课程学时安排与教学资源投入的前提下,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实现通识教育的价值[1]

3 通识教育语境中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3.1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陈旧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范围内,学科教学工作者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过程当中,仍然大幅参照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编写方式,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创新点少,同时存在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轨的情形,教材内容编制者在沿袭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编制模式的情形下,通常就国内外经典内容赏析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探讨,在让学生学习、了解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习内容的实践应用,从而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不大。该类大学语文教材,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以至于大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无法发挥其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发展效用。

3.2 教材过时毫无新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现在,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大部分突出思想教化功能,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对学生写作等应用能力训练所涉较少且深度不够。这样的教材对于当今高校的教学来说并不完全不能适应,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诸如学习效果、教学目标完成程度等更是可想而知了。

3.3 缺乏健全的通识课管理机制

通识教育课程所牵涉的课目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科学的跨学科授课,学生数量巨大,还需其他院系的教师共同参与完成,方能满足全校师生选课的需求。部分“双一流”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逐步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配有专职的管理人员与师资队伍。但是,大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中心,也没有专职通识课教师。由于组织机构的不健全、缺乏系统规划、无独立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薄弱、资金硬件设备投入不足等原因,缺乏对通识教育有效性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思考。教师按照通识课教案设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但对学生是否改变、进步、提高缺乏思考。无专业管理团队容易造成只讲计划、任务,不重效果、质量的行为。

4 通识教育语境中的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4.1 摆脱通识教育的课程依赖,构建多元协同的通识教育体系

众所周知,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多元、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地域性的教育概念。首先,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针对专业教育过度偏狭所带来的思维窄化、知识割裂、视野局限等弊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其次,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贯彻着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住宿制书院、本科生导师制、文化素质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知识、思维、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完善、精神自由的全人;最后,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内容,覆盖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全部内容,旨在通过广泛的知识,促进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融汇贯通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思维与人格的全面发展[2]

4.2 建立专门的通识课管理机构

在通识课管理机构中,要有专业的核心通识课程师资队伍,以保障通识课良性发展。通识课管理机构的功能是:研究所开核心课程与各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碎片化课程设置问题;研究各个专业特色分类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从课目设计框架下确保通修课的开设不流于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专业学习与通识课学习之间的关联问题。专门的通识课管理机构可以保证核心课程的开设质量与数量,组织、引导通识课教学改革方向,并逐步从核心通识课程教学改革辐射到各个专业开设的非核心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从而推进通识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化。

4.3 选用符合实际且满足高校学生需求的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低头族、交流网络化”成为校园新常态时,之前的大学语文公共课教学内涵及其外延,与于当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语文通识教育’这种状况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这就迫使各高校要切合实际地选用或编写教材以适应其办学定位以及地方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方向,真正达到培养当代大学生传承性民族文化和提高母语用应用能力的目的。

4.4 大学语文教学重视程度强化举措的开展实施

新形势发展情形下,为推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实施,注重并积极强化大学语文教学重视程度,具备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只有在教学管理者对大学语文有足够重视程度的情形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才能得以积极有效的开展实施,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文字能力逐渐成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人才培养职责的高职院校,理应重视并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以期在不断强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度的过程当中,强化学科教学价值效用。结合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可知,为积极开展强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重要性的相关举措,需做到以下内容:高职院校范围内,大学语文课程应作为必修课的方式在院校范围内开展,这一教学举措的开展实施,可以让院校范围内全体学生参与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之中,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考核多元化的发展,在高职院校范围内,学科教学考核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价值,除期末考核成绩之外,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过程当中的表现,如课堂发言率、实践活动参与性等,都应当成为大学语文课程考核内容的重要组成,在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成果的同时,有助于学生的进步及成长[3]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语境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亟待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不能够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改革、不改初心、砥砺前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一定会披荆斩棘,希望我国的教育教学能够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孙怡,项朋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76-77+80.

【2】兰岚.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7(34):62-63.

【3】车丹.双创型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2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