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建筑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1
/ 2

浅谈中小学建筑设计

汤丽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通过一两个项目案例来谈谈笔者对目前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一点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 设计理念 项目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 建构式学习

在中国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教育也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时期。中国的教育建筑也随之蓬勃发展,涌现了大量的教育建筑。

最近几年笔者也有幸参与了一些教育建筑的设计工作,从中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增加了对现代教育建筑的认知。在此笔者想通过自己所做的案例来概括谈一谈自己对不同校园项目的设计感想。

第一个案例位于中国东部城市主城区。基地呈不规则体形,南北向总长度约为270m;东西向最宽处约为140米,最窄处约为40米,基地南北高差近5米。总用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为6轨36班6年制公办小学。

一、设计理念:

1、面向多元学习的教育建筑综合体:学校教育活动从传统“收受式教学”向“建构式学习”转型,传统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学校空间规划日益捉襟见肘。“教育建筑综合体”模式,日益成为新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的新探索方向。

2、合作和共创空间:不论是普通教室、实验室等正式学习空间,还是是学校走廊、门厅、图书馆等非正式学习空间,皆需要重新思考空间的布局、功能、设施与资源的提供是否具有共享性的合作学习区,是否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与对话。

3、舒适富有吸引力的场所:空间富有吸引力,学校立面富有表现力和空间吸引力,成为创新学校建筑形象。

4、绿色可持续校园:最大化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线,并减少冬天及夏天的冷热负荷等被动式节能策略。尽量采用本地建材、太阳能光热、“海绵”地面铺装、中水利用等策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5、空间富有人性关怀:学校人行通路、车位、主要出入、楼电梯、报告厅、厕所、门等均设置无障碍措施。

6、面对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接到此项目后,我们面对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一基地用地面积十分狭小;二形状不规则,最窄的地方仅40米。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个舒适且富有吸引力的学习场所;同时我们还希望他是现代、简约且能与周边文化氛围相融合的一个现代建筑产物。在我们经过几轮的方案论证后觉得“回”字形的总体布局、院落式的组合空间更加适合这样的一个项目,且我们的理念得到了学校、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认可。

二、项目规划设计

1、出入口设置:考虑到项目南侧道路等级较高,故将此小学的主要出入口设在东面的城市次要道路上;办公、后勤出入口设置在运动场地和风雨操场之间。行政形象入口结合校园主入口设置,主要对外展示学校形象,并供行政、办公人员出入及消防使用。

2、功能分区:根据基地现状场地及周边交通条件,南侧布置行政区及专业教室,东侧布置食堂和风雨操场,用教学区将两部分连接起来,缩短动线;场地北侧布置运动区,隔离干道噪音。入口礼仪广场,教学区,形成东西向中轴线。

3、空间布局:建筑主体呈两个“回”字形布置,使主要教学功能用房位于北侧,为南北朝向,教学区和辅助教学区通过风雨连廊相互连接,同时又是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空间,结合风雨走廊布置镂空庭院,活动场地。屋顶花园是学生课间活动、游戏探索的理想场所。建筑底层设置部分架空,实现东西向的空间视线穿透,并把校园景观联系起来。

4、交通组织:以“动静分离、人车分流”为基本向导。学生接送入口设于东侧,预留一片集散广场,这样的布局避免了学校人流与干道人流、车流的冲突,有利于在学校上下学时大量人流的出入和疏散,保证了安全性。车行入口与后勤入口结合设置,同时地下车库出入口靠近车行入口,避免了对教学生活用房之间的干扰。人行流线结合学校功能用房与景观设置,提供有驻足休息的休闲广场、体育活动区、景观铺地,形成步移景异的人行流线。

5、景观设计:强调生态景观与建筑形体的互相渗透,营造多元化的立体景观绿化体系,丰富景观层次,营造不同需求环境氛围。入口广场结合建筑立面造型共同营造出活泼、宜人的空间感受,并设置临时生态停车场,方便家长接送孩子,休闲绿化服务于全校师生。景观的生态性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植物配置设计本着“创造舒适、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原则进行,创建了舒适、宽松、童趣、安全、卫生的良好教育环境。

三、建筑设计:

5ed4b401d365e_html_de859e7196d00c74.jpg 筑设计通过简洁的体量组合形成丰富的空间,从实用出发,不仅满足教学、办公功能,同时创造了围合的庭院,丰富学生活动空间。建筑外饰面主要采用米白色真石漆与金属格栅配合再局部配以深灰色真石漆,突出建筑的现代感。通过虚实结合,搭配色彩鲜明的横向和竖向元素,让建筑显得轻盈与活泼。

第二个案例基地呈菱形,用地规整。总用地面积为2.3万平方米,为10轨30班3 年制公办中学。

本工程地上建筑一组四排,由南往北分别为:第一排主要使用功能为辅助教学用房,第二和第三排主要为普通教学用房,第四排主要为多功能室、风雨操场、图书馆等。这样避免了沿街噪音对普通教学楼的干扰。各区建筑通过走廊相互连接;各功能分合有序、有机联系,流线清晰合理。教学楼及操场地下满布地下室。地下室主要使用功能为厨房及学生餐厅、机动车库、自行车库、设备用房等。

5ed4b401d365e_html_435a693be2d5f8b6.jpg

外立面采用学校惯用的红砖外墙。红砖建筑具有温情、典雅、简约的建筑特性,赋予校园醇厚的人文气息,能很好的体现当代教育的特色。建筑风格与周围住宅整体风格协调。

从以上两个项目实例中笔者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怎样的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办学需求和发展?怎样才能为我们的孩子们建造一所好的学校?尽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笔者总结了几点:1、当前的基础教育理念已从传统的“收受式教学”向“建构式学习”转型。新时期我们校园规划的根本任务: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2、从规划方案开始就应该与学校及运营单位密切合作,设计人员需对校园文化、教学理念及日常管理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3、学校规划不是若干标准指标下功能房间的罗列,而是应满足各种教与学关系的需求;4、校园规划设计的关注点:首先是充分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其次要建立师生与校园文化环境之间情感互动。5、重视细节处理。6、重视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书目: 《建筑技艺》 王小工

《教育建筑》 龚兆先 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