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病理学今后应怎样发展 ?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8
/ 1

诊断病理学今后应怎样发展 ?

黄林林

四川金域医学检验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诊断病理学又叫做外科病理,诊断病理学是一门医疗实践科学。在临床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对患者体内中的病变细胞或组织进行病理上的诊断。诊断病理学是病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患病的患者,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确诊和治疗疾病。为了的医疗诊断正确率的提高,就需要要重视诊断病理学,重视病理学今后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医疗水平越来越发达。

一、诊断病理学的重要性及局限性

在临床中可以运用检验技术、影像医学,能够检查出病人的疾病,并进行临床上的相关诊断。其中功能、代谢紊乱等方面的疾病,可以依靠临床检验,但其他有关明确器质性病变的疾病,运用临床检查是没办法检查出病因的。这时就需要病理诊断,运用病例诊断才能得出最终的诊断;在临床治疗方面上,病理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最可靠的诊断。凭借着正确的医疗诊断医生才能对患者进行最有效、最合理的治疗,其中在恶性肿瘤上的贡献最为突出。诊断病理学还能为医疗人员,提供病人疾病的严重程度与之后治疗的具体信息。尤其在恶性肿瘤方面上,能够提供肿瘤的类型、疾病的浸润的程度、肿瘤是否发生转移等等,能够有效的并准确的判定出疾病的严重程度,或后期如何治疗的指标;诊断病理学还能在临床中帮助医生,判定出患者的病情和之后治疗方向,患有对白血病疾病的患者,在进行相关的行骨髓移植时。进行骨髓上的检测,能够准确判定患者体内的疾病细胞是否被杀灭,移植的骨髓细胞是发生了排斥等情况。

5eddacf7521b6_html_923314dd8570dfff.jpg

诊断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也是有局限性的,它与其他的科学是一样的,不是万能的。在做病理诊断时是有一些客观因素的,病例的取材不规范或取到的组织是炎性渗出物、凝血块、坏死的组织等等,这些都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在取材时,组织变形、送达不规范、组织发生腐败,都会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在制约病理诊断的主观因素有以下三点:由于诊断病理时其疾病涵盖面太广,而病理医生自身的医学知识是有限的不能完全的掌握,而且每一位病理医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常常会因为对疾病的掌握不够好,或自身的经验不足等等,也会到导致诊断失误;每位病理医生的医学理论、医学技术、医学层次、自身的素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职称之间的业务能力与思维方式上都是不同的、是有所差异的。这就导致了在病理诊断上不同医生之间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病理诊断的主观上是以病变的基本形态进行诊断,但对变化极快的病变上,有限的特点明显不足。需要进行临床资料、医疗技术、经验、病例理论等等,来进行综合的分析。这就需要病理医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

  1. 诊断病例学今后的发展

医护人员要从自身做起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的学习医疗知识,并且要掌握所学的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之中,提高自身对疑难病变的诊断能力、鉴别诊断能力等等。在临床中要多掌握关于病人的治疗、手术中出现的情况等等。病例医师还可以通过“资源”共享,达到不出病理室就能够掌握病人的全部病例,了解病人的病情。对患者的疾病运用网络进行远程的讨论、指导、诊断等等。在管理方面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尽快的将我国医院中的病理学科,在管理方面变得标准化,并且能与国际水准相接轨。其中包括在对病理学科的建设、环境的管理、设备的引进、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否标准等等。在卫生行政管管制这一方面,对与条件不符合的医院要进行相关的管制。

医院的病理学科要明确的定位病理学科,在医学中所占有的具体地位、作用等等。诊断病理学科不仅是将临床诊断与病变的基础相连接,是直接参与并且能够指导在临床中的诊疗过程。现如今的诊断病理学科在发展期间,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是因为将病理学笼统的划在了基础医学学科之中,在培养时也是完全按基础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医学知识、实践上的培养。这就导致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论是学历的高低在临床病理诊断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在医学知识方面明显的存在缺陷和不足。这些都是不利于满足诊断病理学科的发展,所以在培养的期间要进行矫正。因此,人才培养方面上要以病理学教学工作为教学的基础,进行优质的改革,要补充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内容、新型的教学模式。尤其要对诊断病理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知识上与实践上的补充,要让学生去医院的病理诊断科进行相关的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要跟随自己的导师,做好相关的笔记将实践中得到的知识牢牢的记在脑海之中。这样的方式能够使每一位医学生,都能够在毕业之前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病理报告是怎样正确的得出的。在实习的过程中,医院的临床医师要承担起培养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在今后的发展中还要坚持辩证,防止片面的产生。在诊断病例学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运用辩证来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要善于运用此新技术、新方法来提高诊断的效率与诊断的水平。在运用新技术时,也要注意不要对新技术与新方法过于依赖,将传统方法进行丢弃,这样的方式是非常有害的。还要注意运用新技术的同时,要以常规的诊断方式作为基础,能够认识到新技术只是协助医护人员提高诊断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不是解决病症的万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