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1
/ 2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分析

李兰兰

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在环境管理的全过程中,环境监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环境监测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环境治理,以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为突破口,制定有效的优化措施,确保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切实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1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

环境监测工作在当前具有定点性强、研究性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环境监测就是需要对一定区域内的关键监测点进行长期的、深入的环境参数收集与信息研究工作,其具有定点性强的特点。主要是因为环境监测工作在一定的关键点上的参数变化能够有效反应一定区域内的环境演变情况,定点监测的对比情况对于后续进行环境研究是必须的。而环境监测工作的研究性也相对较高,因为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区域内环境情况分析提供研究依据的,因此其设置就必须具有研究价值,要根据对区域环境研究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定点设置,以保证环境变化研究工作的效力。而长期性这个特点则是由于当前我国各地环境情况严峻决定的。由于当前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特别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累积性,土壤污染问题才逐步引起重视,环境污染源并未完全有效控制,因此必须长期对一定区域内开展全面的环境监测才能够切实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力。

2我国环境监测领域中质量管理现状

首先,管理制度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关主管部门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致使相关环境监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机制相应的资源投入力度不足、技术与设备不完善,导致工作流程与管理制度混乱,造成相应质量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推进。尤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手段,将严重制约着大数据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发展。此外,基于管理制度缺乏完善,环境问题不断积累,最终集体爆发,虽然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出现能够缓解以上问题的蔓延,然而陈旧的制度体制,将不能满足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其次,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低下,我国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存在着显著的滞后性,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人员业务水平有限,日常培训工作缺位,虽然通过岗位调动举措能够提升人才队伍的质量,却难以适应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求。最后,物质保障。标准样品在技术仲裁、方法验证、仪器校准、上岗考核、质控考核、分析测试等领域中发挥显著的作用。然而我国环境监测部门已研制出的土壤、生物、大气、水质等标准样品不足,标准样品的品质单一、种类稀少、问题简单,严重限制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3基于大数据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策略

3.1推进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系统的可持续运行。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体系,使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更加有序和规范,相关工作更加可靠。要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的研究和转化,严格按照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推进,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此外,要注意建立专项工作的有关管理机构或部门,配备足够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建立跟踪考核和监督机制,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监督工作流程和数据分析流程,提高监控效率,确保监控质量。

3.2改进质量管理思想

为了使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有效进行,首先,我们要更加重视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充分认识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教育,让社会和有关行业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执行工作要求,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责任到人。做好规划,加强管理,实现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全面优化。

3.3加强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持

专业人才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为全面提高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需要专业人才。无论是系统建设、设备维护、数据采集、结果分析还是方案措施,都需要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首先,要加强人才培养。国家可以鼓励高校开设这类专业课程,或者利用有关社会机构对职工进行进修培训,或者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等渠道做好全员培训,提高现有职工的专业素质,使环境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管理工作。其次,要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优化管理结构,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团结感,使组织的管理体系得以顺利实施,提高体系的内化能力。

3.4筑牢信息建设的技术保障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监测质量,事半功倍。信息化建设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总结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使监测点的设置更加合理,如何使监测更加准确,如何使数据传输更加高效,如何使信息分析更加到位,都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参与。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尽快填补有机污染监测、在线监测、自动检测、应急监测等监测手段的空白,开展与监测手段相匹配的智能控制技术研究,逐步完善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网络系统,实现智能化、现代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3.5积极优化监控设备管理效果

环境监测使用的仪器设备直接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需要重视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确保仪器设备的有效运行,进而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仪器设备的管理应注意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仪器设备的运行故障,及时进行维护,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稳定运行,应及时检查,避免强行操作造成设备二次损坏。仪器设备经技术指标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为保证仪器设备在监测工作中的准确性,对校准周期长、易漂移、使用频繁、重要的试验设备和对试验数据有影响的试验设备,应定期进行周期检定工作。在环境监测投入充足的地区,根据环境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如果监测区域内空气环境相对较差,可同时设置多个空气监测站,以便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为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和治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3.6实验室质量控制要点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整个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的关键。积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包括密码样品、空白样品、标准物质盲样检验、标准加入回收和平行样品、样品复验、人员比对等等效方法,以及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较和其他外部质量控制活动。首先,严格控制整个程序的空白。除溶解氧和pH值外,整个过程的毛坯应进行适当的校正,以减少对环境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二是平行样品分析。一般情况下,取样测定不少于全部样品的10%,并应确定试验分析的精密度水平;三是加标回收率、待测物形态与加标形态一致,加标量合理,确保回收率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实验质量;最后,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只有对整个试验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检查,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有效性。

结论

大数据技术为环境监测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我国公民的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环境监测领域的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帮助下,对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是保证环境监测结果公正、客观、科学的基础。在大数据时代,需要借助员工大数据技术来保证高校的质量管理。因此,通过系统建设、人员培训和物资保障,不仅可以解决质量管理的现状,而且环境监测部门可以更好地应用大数据技术。

参考文献:

[1]董铮,王琳,田芳.加强环境监测第三方检测机构质量管理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39(08):122-124.

[2]黄仁杰,张荣锁,沈钢,倪士英.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辐射防护,2019,29(05):305-3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