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床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疗效影响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7
/ 1

前床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疗效影响因素

戴孝森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前床突脑膜瘤是脑膜瘤的一种,多发于中年女性群体,患者的死亡率与病残率非常高,但现目前病因没有得到明确确认。前床突脑膜瘤涉及的主要结构组织有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视神经与视束、眶上裂、海绵窦等,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妊娠期病情恶化、进行性单视力障碍、颅内神经麻痹、结膜水肿或充血、患侧眼球突出等情况,严重情况下会出现颅内高压、癫痫、颞叶钩回发作等现象。常见的前床突脑膜瘤检查方式有7种,分别为神经眼科学检查、颅骨X线平片、头颅CT、脑血管造影、头颅MRI平扫与增强、头颅CTA或MRA、眼眶和视神经管X线片,诊断的难度较低。

以起源位置为基础前床突脑膜瘤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Ⅰ型、Ⅱ型、Ⅲ型,Ⅰ型前床突脑膜瘤起源于前床突的下方,进行手术治疗时存在着大脑动脉与肿瘤自颈内动脉分离难度大的问题。Ⅱ型前床突脑膜瘤起源于前床突的上方、外侧方或者是颈动脉池后,肿瘤相关的颈动脉、视神经等分离难度较低。Ⅲ型前床突脑膜瘤起源于视神经孔,具有颈动脉分离难度低、视神经分离难度大的特点。除此之外,以症状表现为基础前床突脑膜瘤还可以分为嗅沟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垂体瘤等三种,其中,嗅沟脑膜瘤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鞍结节脑膜瘤主要表现为视神经萎缩,垂体瘤主要表现为正常垂体受压移位,合并有内分泌异常及视野障碍。

现目前,前床突脑膜瘤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与放疗两种,其中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放疗多用于患者身体不适应手术治疗、年龄多大、术后存在残留、术后复发等情况。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发病位置、病情程度以及手术操作等原因,可能会出现如下并发症:视力障碍加重、癫痫、动眼神经损伤、颅内血肿、轻偏瘫、ICA闭塞等,部分症状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时间治愈等自行恢复,部分症状则需要给予适当的药物进行控制。显微手术操作时,首先需要利用电凝硬膜向肿瘤的供血血管,达到其与硬膜分离的目的,接着以肿瘤为中心进行分块切除,以达到减压的目的,最后沿着蛛网膜间隙的周边位置进行肿瘤的分离操作。

手术治疗有两种入路方式,一是硬脑膜外入路,二是硬脑膜下入路,前者需要磨除患者的前床突,进而从基底阻断肿瘤的供血路径,需要早期时对患者的视神经与颅内动脉进行定位,具有手术耗时长的特点。后者也具有从基底阻断肿瘤的供血路径的作用,但颈内动脉定位存在一定的难度,建议以大脑中动脉为基础,采用逆行分离的方式进行颈内动脉的位置确定。进行手术治疗时,应注意患者颈内动脉的保护,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蛛网膜间隙的方式判断是否可以直接从颈动脉上分离出肿瘤,如果存在颈内动脉被包裹的情况,那么应尤其注意穿支动脉的保护。相关资料显示,通过大脑中动脉的逆行分离能有较为高效的进行颈内动脉的定位,但需要注意才逆行分离过程中避免来自中动脉主干的呈锐角上行的供瘤血管的影响。为避免颈内动脉破裂,医务人员应在手术前进行DSA处理以了解侧枝循环的情况,如果在手术时发生颈内动脉破裂的现象,可以采用损伤压迫或者是生物胶进行止血操作。手术时,为进一步保护患者的视神经与动眼神经功能正常,医务人员应该注意,在肿瘤体积缩小之前不能进行视神经的分离操作,一般情况下,如果在进行解剖时保留了动眼神经,那么在手术后,其会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得到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体内前床突脑膜瘤的肿瘤性质决定治疗的方案,如在选择手术全切方式时,应考虑患者体内的肿瘤类型、是否存在蛛网膜分隔、是否是肿瘤复发患者、是否会累及海绵窦、肿瘤与视神经或者是颈动脉及其分支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手术后,受到术前病情程度、手术入路方式、手术切除程度、手术损伤、肿瘤的侵袭性等多面因素的影响,患者的康复时间、康复程度、复发率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