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及抑郁、焦虑情绪的 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9
/ 3

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及抑郁、焦虑情绪的 影响

杨曦

华宁县人民医院 云南华宁 652899

【摘要】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10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对照组治疗方案为西药常规治疗办法,而观察组则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西药的方案,研究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生活质量评分都有所提高(P<0.05),其中对照组的评分要低于观察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评分也都有所降低(P<0.05),并且对照组的评分也都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在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改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关键词】认知行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焦虑;抑郁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等背景情况,其患者数量也在与日俱增[1]。广泛性焦虑障碍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相对应的,也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情绪,容易对生活中的小事产生焦虑、急躁等负面情绪,难以较好地处理生活琐事,从而形成了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2]。在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治疗实践中,药物干预虽然见效快且相对简单,但这只治标不治本。因此本文将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本院门诊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人。其中观察组有男性病例27例,女性病例23例,年龄(43.7±4.3)岁,病程为(2.7±0.4)年,其中独居15例,与配偶居住的有27例,与亲戚朋友一起居住的有8例。对照组有男性病例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43.2±4.4)岁,病程(2.6±0.4)年,其中独居15例,同配偶居住有25例,与亲戚朋友一起居住的有10例,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 方法

对照组: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00165),每天1次,10mg/次,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可适当加大用药量,最大用药剂量不得超过20mg。同时对患者采取常规心理疏导以及健康教育等基础护理[3]

观察组:在进行对照组相同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挑选我院适合参与本次研究的医护人员,并由拥有认知行为治疗经验的资深医务人员带队。及时收集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入院前后的疾病信息,通过患者资料、文献资料查阅以及组内讨论等方法,为每一名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定制与其相符合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案[4]。每一位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都由我院资深护士进行疾病治疗知识讲解,同时相患者介绍许多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信心,缓解其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症状,并使之了解到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对自身疾病的治疗。在认知行为干预的过程之中,治疗小组必须正确引导患者在思维认真上做出正确的改变,帮助患者树立完整而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

1.3 疗效标准

(1)中文版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用来做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其生活质量越高。另外焦虑以及抑郁的评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

(2)20个细分条目组成焦虑自评量表的评分标准,总分20-80分,分数越小表明患者焦虑的情况越轻微[5]。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标准同焦虑自评量表。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5eec76560e4d4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状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其生活质量评分变化,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见下表1。

表1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5eec76560e4d4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观察组

50

53.92±2.61

83.25±3.49

47.583

0.001

对照组

50

53.89±2.63

73.94±3.01

35.469

0.001

t

-

0.057

14.284

-

-

P

-

0.955

0.001

-

-

2.2治疗前后焦虑以及抑郁情绪评分改善状况

治疗前对照组的抑郁和焦虑评分与观察组的抑郁和焦虑评分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都有所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抑郁和焦虑评分比观察组的抑郁和焦虑评分更高(P<0.05),见下表2。

表2 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变化对比5eec76560e4d4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组别

n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t

P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0

67.62±2.11

50.42±1.08

51.310

0.001

70.21±3.19

51.15±1.68

37.382

0.001

对照组

50

67.63±2.09

56.41±1.29

32.302

0.001

70.26±3.21

60.21±1.77

19.387

0.001

t

-

0.024

25.176

-

-

0.078

26.252

-

-

P

-

0.981

0.001

-

-

0.938

0.001

-

-

  1. 讨论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由于其病程长,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情绪中,且较少能够自发缓解,所以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的损害,认知行为治疗其疗法的理论依据是,患者的不正确认知过程以及错误观念造成的不良情绪和行为[6]。因此,要想改变其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就要从根源着手,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使其拥有正确的、积极的、正面的思维方式。治疗重点在于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深层次里隐藏着的认知根源,不合理信念,以此帮助患者重塑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改变其看待事物的观点,使其能够正确地、理性地处理生活中的琐事,使得事件的处理结果也会更令人满意,反过来,良好的结果又有助于其心态的稳定和良好情绪的建立,从此形成良性的循环,最终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

在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认知层面上的干预治疗是缓解病人不适感以及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但如何才能给予患者最合适的认知干预,一直都是广大医疗工作者们所研究的热点。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知道,在治疗中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对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都要比单纯常规药物治疗要好很多,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况来考虑,从切实处抓住痛点,定制出具有针对性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案,对患者的不合理信念以及自动化思维进行调节,帮助患者疏导内心的消极思维,将其转化为正面的、积极的思想,积极引导患者重塑并建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吕园园,许律琴,钟明洁.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20):2551-2552.

[2]赵桂梅.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及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35(05):70-71.

[3]李高峰, 张中良. 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58例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6):110-111.

[4]赵青霞. 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2010, 7(6):27-28.

[5]张丽, 朱智佩, 蒋江灵, 等. 简化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5(10):1485.

[6]黄慧兰. 人际心理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 治疗效果的对照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2):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