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临床检测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9
/ 2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临床检测结果分析

杨正辉

云南省罗平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云南 罗平 655800

【摘要】目的: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临床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受检者实施末梢采血方法,实验组受检者实施静脉血管采血方法,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结果:对照组受检者WBC和PLT的水平显著低于实验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的采血方法会对受检者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静脉采血方法相比较末梢采血方法,检验结果更为准确客观,在临床中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静脉血管采血方法;末梢采血方法;临床医学;检测结果

血常规检查作为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人的血液主要由有形细胞和液体两者组成,血常规检验主要是对人体血液中的细胞部分进行检验,观察人体血液中各细胞的数量变化和形态分布状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通过观察这三者的情况来判断疾病情况,是临床医学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辅助检查手段[1]。在血常规临床检验中,由于采血方法不同,所以检验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探讨了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临床检测结果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受检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8.6±10.2)岁,实验组受检者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8.6±9.8)岁,两组受检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检者对于本研究均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

1.2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抽血完成血常规检查,对照组受检者实施末梢采血,采血部位的消毒工作使用消毒酒精完成,再由护理人员借助末梢采血针完成血液采集。采血完成后,需要采取专业手法对血液进行稀释,血液样本在放入抗凝管之前,要摇晃均匀,随后再对受检者血液样本进行检验。实验组受检者采取静脉血管采血方法,前期准备工作与对照组相同,采血部位转变为静脉血管部位,完成消毒工作后,也是由护理人员借助末梢采血针在受检者前臂肘窝正中部位完成血液采集,稀释血液后将其摇晃均匀再放入抗凝血管完成后续检验工作。在对两组受检者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时,使用的血液分析仪相同。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受检者的WBC、PLT、RBC、Hb以及MXD各项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5eec76ef3b520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WBC和PLT水平显著低于实验组,Hb和RBC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种血液采集方法检验结果对比分析5eec76ef3b520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组别

例数

Hb(g/L)

RBC(x 1012/L)

PLT(x 1012/L)

MXD(%)

WBC(x 1012/L)

实验组

50

134.63±9.56

4.32±1.01

127.36±6.52

6.68±0.38

5.25±0.37

对照组

50

126.36±8.62

3.56±1.12

129.36±8.26

6.34±0.24

6.68±0.63

t

-

12.385

7.265

7.561

0.015

18.936

P

-

0.001

0.030

0.021

0.510

0.002

3.讨论

血常规检验通过对受检者血液内的RBC、WBC 和HB等指标进行检验,掌握受检者的身体状况或疾病情况,为后续疾病的治疗提供相关依据和参考标准,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为检验病症,根据检验结果对受检者采取相关治疗措施[2]。目前,在临床医学中,因为采血方法的不同,受检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关乎着患者病症的诊断和后续一系列治疗的开展,所以在血常规检验中,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当前,临床医学中使用的血常规采血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末梢采血方法,另外一种是静脉采血方法。末梢采血法的优势表现为,操作步骤较为简便,应用范围广泛,使用末梢采血法患者的耐受性普遍较好,有利于完成特殊人群的血液采集,比如极度肥胖者、儿童以及癌症晚期患者等。但是,对受检者进行末梢采血时,需要在受检者的手指部位或耳垂等部位进行血样采集,由于采集血样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挤压和按摩准备,所以血常规检验结果与受检者实际血液情况之间会存在一定差异,使得血常规检验值和受检者实际值出现差距,所以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检验准确率较低[3]

静脉采血方法的变异系数相比较末梢采血法来说更低,相应的影响因素也较少,所以血液样本的稳定性更高,这些决定了在血常规检查中应用末梢采血法可以有效提高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因为静脉采血方法的采血部位是在受检者的手肘部位,而手肘部位的血液循环水平相比较其他部位更为稳定,另外,静脉采血方法的采血速度也更快,采血全过程的封闭性强,外界其他影响因素对血液样本产生的影响也较小,不会破坏血液样本的稳定性。所以,静脉采血法能有效提高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4]

综上所述,在临床医学中使用不同的采血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受检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根据各受检者实际身体情况的不同,针对性的使用不同的采血方法,但总得来说,静脉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佳佳,王金文,刘斯琴.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2):166.

[2]曹宇婷.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心理月刊,2020,15(14):202.

[3]李翠.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6):104.

[4]姜铭.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