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教育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 2

超常教育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牛一然

赏能教育研究院 210001

超常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生态体系的平衡。超常儿童得不到合适的教育,会造成优秀人才的外流。研究和发展超常教育对国内教育和儿童智力开发问题具有积极意义[1]。本文试从超常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现实性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对超常教育的环境营造方面做努力。

  1. 人的大脑潜能无限,而黄金创造力时间有限

很多具备超常学习潜能的儿童,因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错过了智力发展的高峰,最终成长为普通孩子。各地都有这样的案例出现,长久以来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损耗,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利。不少智力超常儿童因得不到合适的教育,变得厌学甚至中途辍学,对儿童和家庭带来巨大影响。吸取过去教育经验,社会开始对超常儿童有了更多关注,教育界也已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超常儿童是全人类的宝藏,爱护和培养超常儿童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有研究者对1500年至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发现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在25岁至45岁,其峰值年龄在37岁左右,这位研究者又对1901年至1960年全世界2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年龄进行统计,发现其作出重大科学成就的最佳年龄区在36至45岁,峰值年龄在39岁。根据我国现行学制,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研究生3-6年,儿童6岁入小学,读到硕博研究生毕业年龄应是25至28岁,已超过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这可能是我国难以出现20多岁的青年科学发明者的原因之一[2]

超常儿童能被及时发现,并按照他们的潜力和水平受到因材施教,就能得到适当全面的健康发展[3]。创造力是超常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一个人要认真钻研和实践10年以上,才能达到专家技能水平。有观点认为,专家技能只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在涉及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领域只有专长是不够的[4]

然而超常儿童确实存在,他们小学和中学只要6年(或8年)就完成了,大学也只需要2-3年。如北京八中第一届超常儿童实验班的超常学生大多数4年毕业,个别的3年毕业,他们23至24岁读完大学和研究生就能较早参加研究工作,充分利用他们科学发明的最佳时间[5]。早在“钱学森之问”被国人广为关注之前,钱学森就赞扬了北京八中在培养英才方面的探索,他在信中写道:“北京八中的确办了一件好事,证明教育改革,18岁成为硕士是完全可能的,不是空想[6]。”

二.众多儿童都有超常潜力

超常儿童具有比一般儿童更优越的智力或才能,然而,超常的智能或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出生后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遗传的素质即使比较优异,也只是发展为超常儿童的可能性,还要有适合的教育和环境条件的作用,超常的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性——成为超常儿童[7]

研究和重视超常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常规儿童探寻更大的教育可能性,对超常教育的了解也会让更多家庭认识到自身担负的责任,对孩子的各项潜能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儿童的幸福成长。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科学合理的使用、激活大脑,使其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同为孩子们插上翅膀,为学生的成长增添动力[8]

三.大量超常儿童被埋没

一些智力超常的少年儿童不一定有超前学习的条件,其知识水平可能不足以通过高考关,若只开高考一个口,实际上是用“知识超前”来限制“智力超常”,将某些智力超常的少年儿童排斥在外[9]

根据超常儿童在儿童群体(18周岁以下)中所占比例1%-3%来估算,我国可能的超常儿童和少年应有几百万或上千万。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可见的超常儿童却是凤毛麟角,而能受到特殊教育的不过是其中的少数佼佼者,大量的超常儿童被埋没[10]。儿童的智慧和才能是在适合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表现和发展的。现行教育制度、方法和条件,不利于具有各种潜力的儿童的充分发展,许多超常儿童被埋没[11]。超常儿童在普通学校的常态教育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因得不到适合的教育,而难以获得相应的发展,最终被埋没。

调查还发现,超常儿童一般都好学爱问,好奇心强,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旺盛,以及个性强,自信,干一件事能排除各种干扰完成。这方面正是他们发展为超常儿童的极为重要的主观因素。由此,在对超常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时,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刚毅顽强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12]

四.社会和家庭都应对超常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从我国和他国的超常教育发展来看,超常教育政策与立法是影响超常教育实践的最重要因素。尽管我国的各种教育、有关人才工作的政策文本反复言说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对于超常教育貌似支持,但却解决不了我国超常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和基础性问题[13]。国外对超常儿童的教育不仅允许提前入学跳级,组织课外的丰富教育活动,还办有多种特殊班或学校[14]。关于出国留学低龄化的现象应该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

由于国内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大量的超常儿童缺乏适合他们的项目和课程,使得越来越多的超常儿童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到国外去上学。超常班或少年班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对超常教育和超常儿童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更多智力超常儿童并没有太多机会接受特殊教育,超常儿童的潜力和培养更多要依靠家庭的早期教育。

儿童的智慧和才能是在适合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表现和发展的,家庭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研究发现超常儿童有着比同龄的常态儿童大得多的潜力,适当的早期教育,是使他们实际具有超常表现的关键条件[15]。艺术家的家庭容易产生对艺术感兴趣的孩子,最早研究的超常儿童有很多孩子是因为上一辈为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并精心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成长。

从当前超常教育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超常教育发展很快)的发展来看,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主要依靠社会和学校对超常儿童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儿童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更多的家庭应重视起孩子的早期教育,激发和培养孩子的潜能。

通过超常教育就能养成超常能力,认为“超常能力会随着个体的发展而改变”的观点目前在超常领域还不太流行,能否接受更深刻的发展概念正是超常领域目前争议的关键所在,也是将来发展的希望所在[16]。超常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是鉴别超常儿童,更应该去培养和促进他们超常品质的发展[17]

人才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让人才发挥所长,社会的高度文明才能早日实现,希望未来的超常教育能全面开花。

参考文献

1.查子秀:《中国超常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史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13页

2.查子秀:《中国超常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史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211页

3.查子秀:《中国超常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史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05页

4.戴耘:《超常能力的本质和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227页

5.查子秀:《中国超常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史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211页

6.何静:《超常教育研究与实践集萃:北京八中超常教育30年》学苑教育出版社,2015年,207页

7.查子秀:《中国超常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史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7页

8.何静:《超常教育研究与实践集萃:北京八中超常教育30年》学苑教育出版社,2015年,136页

9.何静:《超常教育研究与实践集萃:北京八中超常教育30年》学苑教育出版社,2015年,195页

10.查子秀:《中国超常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史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7页

11.查子秀:《中国超常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史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6页

12.查子秀:《中国超常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史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06页

13.褚宏启:《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突破我国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与政策障碍》,载《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

14.查子秀 、周林:《对中学超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北京八中首届超常实验班追踪研究》 载《心理学报》1993年第4期。

15.查子秀:《中国超常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史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05页

16.戴耘:《超常能力的本质和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75页

17. Renzulli,J.S(1999).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giftedness,and how do we develop it? A 25 year perspective.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2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