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认知犯罪相关信息的测谎与反测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2
/ 2

脑认知犯罪相关信息的测谎与反测谎分析

吴淏天

中南民族大学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测谎的科学效应,国家公安部门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指令实施,充分展现公安实战服务的精神。当前展开的测谎,大多数借助生理多道仪,按照得出的结果进行判断,此时,测谎人提出问题,被测谎人受案件影响产生紧张情绪,对照测谎人前后反应,可得出测谎结果。本文对脑认知犯罪相关信息的测谎和反测谎进行分析。

【关键词】:脑认知;犯罪信息;测谎;反测谎;分析

运用脑认知原理,寻找犯罪嫌疑人掩盖的事实真相,避免案件处理人员受到欺骗,提高辨别说谎的精确性,这同时是刑侦测谎部门关注的焦点。

1.简析被测谎人对犯罪信息的认知过程

当大脑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时,大脑中原本存在的记忆也会被激活,且神经细胞也会以生物电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侦查过程中,假如运用相关素材,有目的性的提出具有认知性的图像或者标识等,激活记忆,随时记载和案件有关的语句以及电位变化,应用脑电位成分多维度展开分析,立即找出波幅反映的不同点,对于潜伏期而言,它是神经活动和加工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已被科学界所认可,具备较强的针对性,而且在图像刺激下,还能对波幅、P/N等变化做出分析,检测案件材料是否违反主客观特征性脑电位,从而论证案件的属性,进一步提高案件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1]。众所周知,人作为高等级动物,具备动物不可相提并论的大脑,人类大脑认知水平高、记忆和学习能力较强,是生命高级的展现方式之一,也就是头皮电位。包含人类全部的有机体,无论何时都难以伪装。

尽管当前测谎仪没有明确指标能替代心理活动以及心理资源变化情况,然而,脑血流量、心率等指标,依旧能成为参考依据。对于认知测谎来说,其具备控制程度低、反应灵敏等优点,特别是测谎刺激材料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更难以回避伪装性,这同样是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重视的重要原因[2]

2.认知脑电测谎和检测反测谎的运用

测谎仪主要测生理参量发生的变化,是由人的情绪产生的,而情绪主要受认知影响,也就是说,认知会让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只需测认知过程,不需要综合考虑受情绪影响的脑电测谎,该过程同样为测谎数据的分析过程,也就是比较分析案件信息,减少情绪给测谎结果带来的不利影响。

2.1认知分类差异和检测反测谎

测谎时,需掌握认知测试方面的知识。测谎之前,应明确将刺激材料进行分类,并依照案件情节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有利于案件的表述,和其相对应的刺激材料,对检测反测谎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具备生物性排他特征[3]。其中,认知属性作为案件的关键,和其他材料存在差异,能反映不同的情绪变化,恰好符合检测要求。相关资料显示,由于认知属性不同,其刺激材料带来的变化也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征(如表1所示)。

认知属性

设置意义

认知程度

和记忆存在的关系

生理变化参量

不熟悉

参考

没听过或没看见过

初步认识

没有

熟悉

比较

初步了解

多次

案件存在联系

分析案件

了解整个案件

再次

存在差异性

表1被检测人认知差异

测谎时,应熟知案件情节,尤其是犯罪信息加工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更应引起重视。通常情况下,说谎是一项较为繁琐的认知过程,涉及到辨别—配对—选择—实施等过程。欺骗期间,包含认知图像、语言等内容,因而需要依照认知属性进行分类,不应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当测试时,应依照案件材料辨认存储记忆,也就是在了解案件的前提下,分析刺激内容,并立即做出判断,最后完成测谎单元。

2.2差异检测反测谎

当调查案件时,不论是案件牵涉者还是无辜者,在面对侦查人员提出的问题或者对显示器显示的问题展开判断,选取按键回答,其面对的是认知犯罪情节,并对案件知识进行加工,尤其是对测谎没有通过的问题,应再次对案件进行确认,方便后期处理案件[4]。在测谎过程中,说谎会抑制诚实反应,努力构建回答内容,解决认知冲突,上述行为都会增加大脑的反应时间,减少认知测试按键的精确率。

当然,被测人对案件情节的认知程度也存在差异,对刺激信息也就是内容的了解,牵涉者与知情者理解不同。牵涉者与知情者在测谎之前,会回忆整个案件,对提出的刺激问题也会相应做出回应。测谎时,他们会将案件事物重新展现出来。而检测时,被检测人员通过所见所闻将事物展现出来,便于辨识。关于案件刺激内容,其主要用来提取线索,并用于刺激。其中,知情者与牵涉者提供的线索更为可靠,一些信息只需简单加工即可,等回忆时,线索可用来检测。只不过,脑结构不同,记忆种类也存在差异。

3.结语

综上所述,侦查人员为获取证据,推测作案人。当然,为获取较多物证以及其他间接证据,还应对作案人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进行激活,比如,案发场景、作案工具、作案动机和准备等,此时,刑侦人员应立即记录和检测脑电位,以便尽快将犯罪人绳之以法,这对开展侦查犯罪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洪广,刘秦伊.脑认知犯罪相关信息的测谎与反测谎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3(01):31-35.

[2]苏香. 基于小波分析全息耳穴信号的测谎及心理旋转脑认知研究与ARM-CPU微系统应用实现[D].苏州大学,2017.

[3]杨当,刘洪广.多道仪和认知脑电技术的反测谎研究综述[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6,26(01):11-16.

[4]张磊,刘洪广.事件相关电位的测谎与反测谎研究进展[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4,29(0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