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导管在颅内电极埋藏术后 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9
/ 4

中线导管在颅内电极埋藏术后 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

韩海静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

【摘要】目的 探讨中线导管在颅内电极埋藏术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2015年12月—2018年12月90例颅内电极埋藏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

机分为三组,分别使用外周短导管、中线导管、CVC等三种输液工具,分析比

较其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留置时间:短导管组为(3.80±0.31)d,中线导管组为(22.27±1.45)d,CVC组为 (21.29±1.32)d, 中线导管组与短导管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导管组与cvc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短导管组发生率为36.7%,中线导管组发生率为10.0%,CVC组发生率为16.7%,中线导管组与短导管组、CV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4P<0.05), 结论 颅内电极埋藏术后患者通过置入外周静脉的中线导管给药是最适宜的给药方式,可降低静脉炎等

并发症发生率,而且留置时间较长,减少穿刺损伤。    

【关键词】  中线导管 颅内电极埋藏 静脉治疗

Application of midline catheter in venous therapy after intracranial electrode implantation

Han haijing, xi 'an international medical cent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idline catheter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after intracranial electrode implantation.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electrode implantation from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The machine was p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three infusion tools, including peripheral short catheter, midline catheter and CVC,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atioCompared with the length of stay, complication rat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indwelling time was 3.80 0.31 d in the short catheter group, 22.27 1.45 d in the midline catheter group, and 21.29 1.32 d in the CVC group. The indwelling tim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in="" the="" midline="" catheter="" group="" and="" short=""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hort catheter group was 36.7%, the incidence of central catheter group was 10.0%, the incidence of CVC group was 16.7%, the central catheter group compared with short pipe, CVC group,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X2 = 6.94, P < 0.05),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electrode buried on the centerline of the peripheral vein catheter to medicine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way of drug delivery, can reduce phlebitis, etc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the length of indwelling time reduce the puncture injury.

【Key words】 Midline Catheter, Intracranial Electrode Buried, Intravenous Therapy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发作性疾病之一[1]。也是常见的脑部疾病。人群患病率约为 0.0 4%,特别是难治性癫痫患者,约占癫痫患者总数的2 0% ~25% 。现代癫痫外科不仅要求治疗癫痫,而且还要尽可能地保护正常的脑功能。因此要求准确定位,包括对癫痫灶的定位和脑神经功能区的定位。植入式长程颅内电极监测技术已成为癫痫外科的一项重要的诊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2]。通过颅内电极埋藏可以使癫痫灶定位更加准确,同时能在切除癫痫灶的同时避免误伤功能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然而颅内电极埋藏手术为难治性癫痫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患者也要面临两次的手术创伤,其术后输液治疗的时间平均在15-20天,常需使用甘露醇等高渗性液体,这些液体对血管损伤性大易引起静脉炎、穿刺点感染、药物外渗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为探讨颅内电极埋藏术后患者更为适宜的输液途径,我科选择中线导管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与外周短导管途径相对比观察其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

[4-5],分析比较其优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入住神经外科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16~65岁、平均36.17岁。从患者自身外周血管条件(弹性、粗细、充盈度等)及用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无显著差异者纳为研究对象。

1.2 材料

外周短导管(静脉留置针)、中线导管、CVC、肝素钠1.25万U1支、3M无菌透明敷料。

1.3 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短导管组、 中线导管组、中心静脉导管(CVC)组,按照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进行置管、输液。

1.3.1 穿刺部位 均应避开触诊时疼痛区域,有开放性创伤区域,肢体感染区域,受损血管(如淤紫、 渗出、硬化等)和计划性手术区域。

1.3.2 置管操作 外周短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均按照相应置管术规范执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中线导管通常是从前臂肘部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置入,导管尖端位于腋窝水平或肩下部,导管置入长度为7.5~20.0cm,采用最大范围的无菌操作区域[6]

1.3.3 冲封管 三种输液装置均选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8],可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使用正压脉冲式冲管技术,降低管道内的血液残留,降低堵管的发生率。选用正压接头,尽量减少血液回流,避免堵管。 外周短导管、CVC 每次使用后立即封管,对于暂时不使用的静脉留置针应每隔24h冲封管一次,中线导管患者每次输液前用10~15ml的生理盐水冲管,输注高渗性药物、肠外高营养、高刺激性药物及时冲管,输液结束先行生理盐水10mL脉冲式冲管,再用肝素盐水(10u∕ml)3~5ml 正压脉冲式封管。

1.3.4管道维护 均使用3M无菌透明敷料,中线导管、CVC均选用专用的维护包进行维护,原则上每5~7天维护一次,置管后24h两种导管均需更换敷料,当局部有渗血、渗液、敷料有潮湿、卷边等异常情况时均需立即更换,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3.5观察 外周留置针至少每4h评估一次,中线导管及中心静脉穿刺至少每日评估一次。悬挂标识牌、加强巡视,作为交接班重点观察的和交接的内容。

1.4 并发症判断标准

静脉炎分级:1级:穿刺部位发红,伴或不伴有疼痛。2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和发红。3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4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疼痛,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其长度>1英寸,脓液流出。

药物外渗[5]:输液局部肿胀疼痛,药物从穿刺点渗出,输注速度由快变慢,甚至不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静脉血栓: 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是中心静脉置管的又一个严重并发

症,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1.0%~38.5%,而隐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平均为 27.2%;然而目前报道的中长导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已有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PI CC导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导管尖端位置有关与导管留置时间无关,当PI CC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下 1/3时,血流量大,发生静脉血栓率低;而尖端异位于锁骨下静脉 、 腋静脉等其他静脉时,83%患者确诊有静脉血栓[7]。然而中长导管尖端位置不超过腋静脉,分析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的原因则可能与输注的液体的种类、患者所患疾病等有关,确切原因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23软件计量资料 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ꎬ采用单因素 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数据)或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各组间留置时间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留置时间比较 短导管组为(3.80±0.31)d,中线导管组为 (22.27±1.45)d,CVC组为(6.19±0.32)d,中线导管组与短导管组及CVC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短导管组发生11例发生率为36.7%,中线导管组发生3例,发生率为10.0%,CVC组发生5例, 发生率为16.7%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4,P<0.05)见表2。

2.3三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中线导管组96.7%,短导管组66.7%,CVC组70%,结果显示:中线导管组明显高于CVC组及短导管组。

表1:三种输液途径留置时间比较

导管种类

平均留置时间

穿刺所需时间

患者的舒适度

中线导管

22.27±1.45d

30±10min

95±0.25%

静脉留置针

3.8±0.31d

15±0.32min

86±0.12%

CVC

6.19±0.32d

30±8min

50±0.34%

注:P<0.05

并发症

5f06cef5cc549_html_aa18e3bdebd02c0e.gif 组别 发生率%

静脉炎 药物外渗 静脉血栓 导管血流相

关性感染

中线导管

2

0

1

0

10.0

静脉留置针

6

2

3

0

36.7

CVC

1

1

1

2

16.7

表2:三种输液途径的并发症

注:X2=6.94 P<0.05

表3: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导管类型

非常不满意(例)

不满意(例)

满意(例)

非常满意(例)

满意度(%)

中线导管

0

1

15

14

96.7

静脉留置针

5

5

12

8

66.7

CVC

3

6

14

7

70

  1. 讨论

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目前静脉输液途径较多。如何正确选择满足患者病情和用药需求的输液工具和输液方式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液装置及输液方式的正确选择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减少住院费用。与其他输液装置相比,中长导管除能降低静脉炎、血流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外,还具有其他的优势[9]。与CVC导管比较,由于导管尖端位于外周静脉不会发生气胸,且无需导管尖端定位,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与外周短导管相比,减少重复穿刺,既减轻患者痛苦,又减少护士穿刺的压力:从成本上比较,中长导管置管均低于中心静脉置管与外周短导管。在我国,中长导管的使用亦有报导,但未广泛应用, 且缺乏相关研究。因此,在为患者选择输液工具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血管情况 、 治疗方案、治疗时间、操作者能力及可获得的医疗资源等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输注工具。将中长导管作为考虑的工具之一。

综上所述,中线导管的使用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外周血管减少重复穿刺ꎻ且导管尖端不在中心静脉内,无需做X线定位,是一种安全、经济、实用的输液途径。癫痫患者的发作有着其特殊性,而颅内电极埋藏手术患者需要行两次开颅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较其它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住院时间长,反复的穿刺会给患者的经济、生理、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而中线导管的产生既满足了患者治疗的需求,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减轻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从而成为颅内电极埋藏术后输液工具的最佳选择。但值得提出的是穿刺和维护技术的好坏是决定一根导管留置时间的关键,癫痫患者在发作过程中相对比较烦躁,肢体自主约束能力较差,出现堵管及导管滑脱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果护士的维护技术不过关,无疑也为堵管搭建了一个温床,所以我们在后期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规范导管维护,加强管道的管理,提高护士的操作技术。

  1. 参考文献:

[1] Eng el JJ r,da Si l vaFL.Hi ghf r e quenc y os ci l l at i ons -where we a r 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 J].Pr o g Neurobiol,2 012,98(3):3l6-3l8.

  1. 张国君,李勇杰,遇涛,等.颅内电极长程EEG监测在癫痫外科中应用价值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8):452-456.

  2. Foerster 0,Altenbreger H.Elektrobiologische Vorgang a nder mens chlichen himrinde [ J ].Dt s chZ Ne rven heilkd,1934,135:277~288.

  3. 周欣华, 周燕.中等长度导管在临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体会[ J].解放军护理 杂志,20 09 26( 1 5) :58 -59.

  4. 高俊芳,李明娥,中等长度导管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应用 C1.2012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华护理学会出刊。2012: 293-294.

  5. 王清,傅荣,孙娟,等.改良外周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置人长度在神经内科患者的应用观察 [J]护理学报,2016.32(15):72-75.

  6. 杨海燕,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 [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2):274-276.

  7. 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2010:17-18.

[9]胡明明,沈小芳,顾平等,国外中等长度导管的应用研究及启示[ J].护理学报,2 01 5,22( 1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