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急性脑梗塞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预后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2

探究急性脑梗塞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预后效果的影响

刘志娟

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 广东省 中山市 528415

【摘要】目的 关于急性脑梗塞通过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所取得的效果探究。方法 选择2018年1月到2019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塞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的两组患者通过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进行干预,对不同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对本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肢体神经功能评分进行比较,护理之前,P>0.05,无差异,护理以后,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临床上通过规范化护理管理手段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改善愈后效果,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并且帮助患者提高认知功能和肢体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规范化护理管理;愈后效果

在临床神经内科很多患者病症相对较为严重,发病比较急骤,这些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临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最近这几年因临床医学在不断的发展,常规的内科治疗很难满足患者的病症需求,那么神经内科的重症患者不仅需要进行相关的躯体病症的治疗,也要从个性化针对性角度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患者综合的康复,对提升患者愈后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针对于此主要分析将规范化临床护理管理应用在急性脑梗塞患者当中对患者愈后的影响,同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到2019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塞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确保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基本一致,以方便进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6例,卡方=0.0608,Z=0.2448,P=0.8066;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大为79岁,年龄最小为48岁,年龄平均为(62.58±10.21)岁,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大为78岁,年龄最小为47岁,年龄平均为(64.25±11.06)岁,t=0.6373,P=0.5262。本文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被确诊为急性脑梗塞诊断符合该病症的诊断标准。经过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验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的对照组均选择常规的护理管理策略进行干预,主要为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为患者积极的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患者出院以后进行相关的出院指导,严格按照常规的护理管理原则进行指导[2]。所有观察组则选择采用规范化护理管理进行干预,具体方案从如下几点进行落实:

①规范化健康指导:及时的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患者相关病症的有关知识,使患者对于具体的致病因素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对患者讲述对病情治疗的相关方法和危险因素,特别是患者注意治疗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针对患者实际状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脑梗塞会导致患者存在偏瘫,这种状况多是终身性的,即便恢复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正视这种情况,并且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信心,需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康复活动。

②规范化饮食指导:确保患者饮食能够定时定量的进行,晚饭时间应控制在下午5点半,患者避免食用会导致血压升高的食物,指导患者在睡眠之前或醒来以后饮用适量的白开水,这能够有效的对于患者的血液粘稠情况进行稀释,对于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血流具有较好的作用[3]

③规范化用药管理:患者在服药期间,应该重点对血压状况进行监测,并合理为患者选择降压药物。早上的服药时间尽量在6点到8点之间,对于短期降压制剂使用的时间控制为上午6点左右或下午2点左右,此时间段用药能够提升药物的效果,同时对于长效降压制剂的使用,一般都控制在早上6点钟,这样能够对患者的高峰血压进行抑制。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相对较大,所以临睡前减少药物服用剂量,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不服药,这样能够有效防止血栓形成。

④规范化康复训练:患者进行肢体神经的必要训练,可以使患者从简单的上下楼梯进行训练,使患者进行站立平衡的练习,锻炼患者的行走能力和坐位能力,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合理的被动训练,使患者健侧肢体,能够主动训练,还要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摆放进行合理的规范,这些都可有效对患者的肢体神经功能进行改善。此外也要注意对患者认知能力的训练,可以对患者选择采用毛刷、冰块、患侧肢体拍打、按摩刺激等方案来对患者进行刺激,指导患者朗读文章,或者进行相关的绘画、拼图等,指导患者进行搭积木等相关手动操作。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使患者能简单的进行书写和沐浴,对患者进行更衣、饮食和相关卫生的训练。相关训练方案每天进行两次,每次时间大约半个小时。在训练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应进行必要的陪护,避免患者出现意外。

1.3观察指标

对本文所有研究对象在护理之前和护理干预6周以后进行相关的评估,主要评价患者生活能力、认知功能评分和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选择MBI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认知功能评分选择MMSE进行评分,满分为2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认知能力越好;肢体神经功能评分采用NIIISS评分,满分为30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肢体功能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的所有标本数据资料等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选择统计学软件版本为IBM SPSS25.0。文中所有的计量资料均选择采用平均数±标准差(5f081b591d677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为主要表达方式进行表示,并且采用t值对所有计量值进行检验;采用自然数/百分数为主要的表达形式对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并通过卡方值()对所有的计数值进行检验;等级资料通过Z值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表示,并选择采用秩和检验与RiDit分析方法进行检验;组间数据的差异采用P<0.05进行表示,说明数据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本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肢体神经功能评分进行比较,护理之前,P>0.05,无差异,护理以后,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各项功能评分,请参见表1所示结果。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各项功能评分比较(5f081b591d677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项目

n

日常生活能力(分)

认知功能(分)

肢体神经功能(分)

护理前

护理后6周

护理前

护理后6周

护理前

护理后6周

观察组

33

55.98±5.82

76.82±7.08

12.83±3.25

17.89±4.65

20.34±1.23

9.82±1.04

对照组

33

56.82±4.51

70.25±6.74

12.62±3.23

15.24±4.68

19.87±1.14

12.32±1.16

t

-

0.6554

3.8610

0.2633

2.3075

1.6099

9.2182

P

-

0.5146<0.05

0.0003<0.05

0.7932>0.05

0.0243<0.05

0.1123>0.05

0.0000<0.05

3.结论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临床上通过规范化护理管理手段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改善愈后效果,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并且帮助患者提高认知功能和肢体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党银雪,郭瑾洁.探究急性脑梗塞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预后效果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16(20):42-43.

[2]姚广燕.急性脑梗塞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预后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7):167-169.

[3]罗淑超.急性脑梗塞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预后影响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