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角化症的临床和遗传特征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5
/ 2

毛囊角化症的临床和遗传特征的研究

刘芳芳 1、 2 段妍 2∆

1.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010059

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010017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毛囊角化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遗传特点。方法:将我国2010年-2020年期间报道的毛囊角化病家族系统展开一系列的分析依旧研究,最终分析毛囊角化症的临床特点以及遗传特点。结果:通过本次实验分析研究发现:(1)毛囊角化症属于体染色体显性遗传。(2)我国患有毛囊角化症疾病的人群,主要的临床表现常以皮脂溢出部位毛囊角化性丘疹为主。(3)系谱患有毛囊角化症的报道,比较常见的是一些小系谱,且系谱中的男性以及女性比例不见君等。(4)系谱常为不规则的显性。(5)同一个系谱中患有毛囊角化症患者的实际表现也存在部分差异。结论:毛囊角化病属于一种高度外显性率的体染色显性遗传疾病,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毛囊角化性的丘疹病变,且疾病逐渐发展可以合并其他的疾病症状,不同的疾病患者症状表现度也存在着部分差异。

关键词:毛囊角化症;临床特征;遗传特征

毛囊角化症作为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于人体的表皮细胞角化不良所出现的病理变化,从而造成的丘疹鳞屑性皮肤疾病[1]。临床医学中常见的毛囊角化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坚硬的毛囊性丘疹症状,且表面会附有油腻性的鳞屑[2]。毛囊角化症的患者发病初始常会出现细小、坚实正常肤色的丘疹。其呈现出多对称的分布状态,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正常肤色的小丘疹会变成灰褐色或者黑色油腻性痂,并逐渐扩大最终融合成疣状增生[3]。本文搜集的一例毛囊角化症家系患者在家系中,所有患者都经过了临床皮肤科医师的检查诊断,其均符合毛囊角化症的诊断判断标准[4]。与此同时,本院结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的相关内容,对中国汉族人发生毛囊角化症家系报道以及原文展开分析整理,最终研究毛囊角化症的临床症状以及遗传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报告

搜集的毛囊角化症患者,先征者,男性23岁,其额头部位、颈部、躯干以及四肢泛发扁平状的丘疹15年,并不存在自觉症状。患者体格检查结果:患者的一般状态良好,智力发育正常,对其进行系统检查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皮肤科检查:患者的额头部位、躯干、颈部、四肢部位,可以清晰看见米粒大小般的扁平状淡褐色小丘疹,且这些小丘疹存在部分融合状况,其融合成斑块状,特别是患者的额头部位以及颈部十分明显,而躯干部位以及四肢部位的丘疹则比较稀少。病理检查结果:患者的毛囊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表皮内以及基层上方的棘细胞松懈,逐渐形成腔隙,并可以在腔隙中发现圆体,患者的真皮上部血管周围淋巴组织发生浸润。系谱中一共存在五名成员,其中两例患者多为男性,,系谱中患者的性别并无显著差异。家系中患者呈现出连续传递的疾病进展,且均为额部颈部皮肤损害显著增多。研究家系中人员的发病年龄范围在1015岁左右,患者首次发病的部位也都为额头部位、颈部,甚至部分患者可以累积胸背部、四肢。家系患者发生皮损的面积以及分布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家系所有患者人员并不存在智力障碍,也不存在其他皮肤病症状,所有病例都不存在相关病例。

2 结果

查阅文献中发现的毛囊角化症系谱共有13例,一共有41例患者。41例患者中存在男性患者15例,女性26例。先征者的发病年龄跨度比较大,其包含的发病年龄为1-40岁,但大部分患者常在10-20岁左右发生疾病。部分患者可以建其他的皮肤疾病以及系统疾病发作,但此种状况比较少见。对本次研究的人员临床症状表现来看,大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疾病的严重程度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疾病发作时症状较轻的患者发生丘疹比较局限,且数目相对比较少。而发病比较严重的患者皮疹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且数目比较多。本次研究的14个系谱中,由于人体常染色体存在的不规则显形,大部分家系发病人员都不会超过两代。系谱中的毛囊角化症发布呈现出一种连续性的传递现象,其并不存在隔代遗传的情况,且女性发病几率要高于男性一些。并且,通过观察系谱图来看,可以发现毛囊角化症具有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毛囊角化症组织病理变化常表现为特殊形态的角化不良。人体皮肤基底层上棘细胞逐渐松懈,从而形成水疱。毛囊角化症主要是一种以人体皮肤细胞角化不良作为基础病理变化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疾病,该病患者发生皮肤损害的部位常为皮纸一出的部位,像人体的前胸、背中部位、毛发分布边缘以及皮肤褶皱处等。毛囊角化症发病初始阶段会呈现出细小坚实正常肤色的小丘疹,且呈现出对称分布的状态,其实随着病变逐渐发展,会变成灰褐色或者黑色油腻性的结痂。毛囊角化症病理变化表现的病理组织形态,常为特殊形态分布的角化不良,即圆体以及谷粒。通过分析本次研究的系谱中由于常染色体不规则显性发现,患者发病不超过两代遗传,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研究可以发现毛囊角化症的发病根源主要是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凋亡形态。由此可以推测出毛囊角化症发生损害部位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异常,可能和人体内凋亡基因的异常表达存在着部分关联。上个世纪末,美国学者最终发现人体皮肤内编码为ATP2A2基因是毛囊角化症发病的致病基因,这一基因在人体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内呈现出高度的表达。现阶段的临床相关研究显示毛囊角化症的基因型以及表情之间缺少相关的统一性,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1)不同的基因突变致使人体内各个单体的功能发生缺陷,从而导致皮肤内的角质形成细胞粘附功能以及分化功能出现异常,最终导致人体出现毛囊角化症。(2)人体发生毛囊角化症和周围的环境因素也存在着部分联系,比如光照、热以及多汗都是导致人体出现毛囊角化症的触发因素,也是导致毛囊角化症患者疾病程度不断加重的相关因素。(3)发生突变在ATP2A2基因以外的区域范围内,也可能对这一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导致人体的钙离子ATP酶功能出现缺陷以及不足。相关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其认为大部分ATP2A2基因突变都是独立以及错意的突变状况。本次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家系的临床症状,随着年代往后其逐渐减轻,且家系中大部分患者下一代的发病年龄要显著高于上一代,其呈现出典型的遗传早现情况。但是,部分加戏也可表现出逐代加重的情况。因此,可以发现大部分毛囊角化症患者的表现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但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由此可见,毛囊角化症是一种具有高度外显性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在我国汉族人群中发病比较少见,该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就是毛囊性的丘疹,且临床表型比较相似。但是,在不同的系谱以及同一系谱中,毛囊角化症的表现度也存在着不同。

3 讨论

通过分析临床中发作毛囊角化症患者可以发现,临床中典型的毛囊角化症早期主要表现为人体皮肤出现细小坚硬的毛囊性丘疹且呈对称分布的状态,并逐渐以灰褐色黑色油腻性家所覆盖,最终可以融合成疣状增生[5]。人体发作毛囊角化症的主要区域为脂溢性区域,像头皮、额头、颈部、四肢躯侧以及前胸等部位[6]。并且,毛囊角化症患者的皮肤损害常会在受到夏季炎热天气暴晒之后逐渐加重[7]。大部分毛囊角化症患者都存在着指甲受累的症状,且表现为特征性改变。通常患者的指甲受累症状是从甲半月逐渐向甲缘呈现出纵向分布的红色或者白色的V型纵嵴,人体的黏膜以及角膜很少出现病变累及8]。部分非典型的毛囊角化症患者也会出现严重的大疱性、侵蚀性的皮肤损害症状。某些特定的家系也可表现为典型的下肢肥厚性出血症状,甚至部分家系中也存在神经损害,其表现为轻度的癫痫或者智力障碍等。除此之外,毛囊角化症还可累积人体的口咽部位、食道以及肛门直肠粘膜等。毛囊角化症可以发生在任何不同的年龄阶段,且常以青春期的人群作为初次发作人群,发病的男女比例相等,并不存在任何差异。墨囊角化症具有一定的家族历史,且临床上疾病常表现为多样化部分疾病严重的患者可以出现损坏型的皮肤损害,极易导致医生对其产生误诊以及漏诊的症状,很难对其展开针对性的疾病治疗。现阶段,临床常用的毛囊角化症治疗药物为维a酸类药物,但该药物只能控制、减轻部分患者的疾病症状。想要显著治疗毛囊角化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就需要积极探讨毛囊角化症的临床特点以及遗传特点,从而降低毛囊角化症的误诊、漏诊发生。

通过本次实验分析研究发现:(1)毛囊角化症属于体染色体显性遗传。(2)我国患有毛囊角化症疾病的人群,主要的临床表现常以皮脂溢出部位毛囊角化性丘疹为主。(3)系谱患有毛囊角化症的报道,比较常见的是一些小系谱,且系谱中的男性以及女性比例不见君等。(4)系谱常为不规则的显性。(5)同一个系谱中患有毛囊角化症患者的实际表现也存在部分差异。

综上所述,毛囊角化病属于一种高度外显性率的体染色显性遗传疾病,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毛囊角化性的丘疹病变,且疾病逐渐发展可以合并其他的疾病症状,不同的疾病患者症状表现度也存在着部分差异。

参考文献:

[1]李晓欣,张姣姣,张思,田燕.高浓度羟基乙酸治疗毛周角化病的临床疗效[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12):769-771.

[2]陈熙慧,刘清波,孙茂,袁利娟,吴元明.一个毛囊角化症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9(08):794-795-796-797.

[3]肖遥,周兴丽,兰英,张敏,刘宏杰.毛囊角化病样表现的皮肌炎1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33(05):569-571.

[4]刘晓,姚志远.临床表现特殊的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33(02):236+238.

[5]卜开来,彭静,林欢儿,刘永军,万欣荣,涂绍忠,侯雁云,郭娜.毛囊角化病并Kaposi水痘样疹1例及毛囊角化病家系报告[J].皮肤科学通报,2019,36(01):66-68.

[6]孙廷廷,朱小华,马洪波.毛囊角化症的病因[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40(01):45-47.

[7]陈税莹,杨英,陈晓红,熊琦,袁伟.泛发性毛囊角化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32(09):1100-1101.

[8]肖伟菊,饶朗,陆茂,沈跃莉,宋黎,胡静,叶俊儒.毛囊角化病14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8,47(01):19-21.

[通讯作者]E-mail:duanyan516@sohu.com